作者: 張傑
張傑評論文章:3月18日,中美高層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拜登政府上任后的首次會晤。美國在會談前出手制裁了24名中港官員,表明不會理睬中國劃下的紅線。在這樣的氛圍下,很少人會對這次會晤寄予較高的期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為資深外交官的楊潔篪居然另闢蹊徑,上演了一場反美政治秀。他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難道我們吃洋人的苦頭還少嗎」「管好自己的事兒」。王毅也揶揄美國「老毛病應該要改改了」。
洋人、老毛病這些中國人經常私下拿來戲謔老外的口語,這次中國直接端上了國際檯面。楊潔篪的發言有個細節很有意思。他在開場白中講了16分鐘,結束后,轉頭跟王毅說,你講兩句吧?王毅不明就裡,說是不是等翻譯一下?楊潔篪居然嘮叨道:有這個必要嗎?中美會談的目的是交流,布林肯、沙利文又不懂中文,你不翻譯,如何交流呢?原因不複雜,楊潔篪的話是講給國內愛國賊聽的,要讓他們感受習近平的「平視世界」和「東升西降」。也就是楊潔篪和王毅來美國不是為了對話,而是借美國這個平台,開展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有意思吧,跑到美國來忽悠中國人夠辛苦的。今天中國外交的狂妄、荒謬與晚清有一比。
作家辛可先生的文章《惹禍、打架、裝孫子!》,說的就是晚清外交的荒唐事。文章說:鴉片戰爭前,天朝自詡無敵于天下,誰也不尿。英政府派馬戛爾尼訪華,因不依天朝禮儀磕頭,被乾隆君臣羞辱。如同《停滯的帝國》所描述的:「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八旗外交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紅毛蕃是生意人,雖受了侮辱,但出於商業利益,依然賊心不死。到乾隆的兒子嘉慶執政時,再派阿美士德來華商談建交通商事宜。結果被嘉慶帝照例修理一番,悻悻而歸。因為正常的貿易不能進行,特別是巨額逆差讓英國人很上火,於是便賣鴉片給中國人抽。
鴉片很快打開了中國市場,抽得國人五迷三倒,大量的銀子落入英國人口袋。看著肥水外流,道光皇帝心疼得要死。須知道光素以節儉聞名,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規定「宮中用膳,每日不得超過四碗」云云。為此,朝廷派林則徐去禁煙。林幹得不錯,大長我天朝大國的志氣。道光皇帝龍心大悅,可英國人不幹了,因為中國並沒有禁止銷售鴉片呢?講理沒人聽,怎麼辦?在英國政府里,很多人反對為鴉片打架,但議會最終以微弱多數通過戰爭方案,對大清動手。
大清朝廷從道光到下邊的小混混,也是一片殺伐之聲。大家都是有種的主戰派,認為只要拖著尾巴的天兵天將一出手,洋人就得俯首稱臣。林則徐給道光上了個充滿正能量的摺子,認為洋人「彼渾身裹纏,腰腿僵硬」,根本不是天朝的對手。可一兩回合下來,天兵天將被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原來洋人的腰腿僵硬不是問題,他們的大炮才是問題。
洋人牧兵長江,覬覦中原,原本牛逼烘烘的滿清朝廷徹底慌了,只好拿下林則徐,讓其背黑鍋,隨後在南京簽署城下之盟。消息傳來,據說道光「伏首于便殿階上,日夜未嘗暫息」,不堪如斯。連最有種的林則徐在流放邊疆的路上,也給朋友寫了封私信,信中不得不承認,由於器不如人,即便是換上岳飛、關雲長,天朝也絕非人家的對手。但叮囑友人絕不能外傳,為何,說出去太損天朝的面子!整個晚清的外交史,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滑稽的格局:老子就不怕你,打吧!老子打不過你,認慫!老子認了不服,再打!老子打不過你,再認慫!
從道光到慈禧,從林則徐到李鴻章,滿清君臣儘是民族主義者,所謂純爺們,沒人存心要做漢奸國賊。大家的基本觀點就是打,只分先打后打而已。李鴻章搞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也是為打做準備。道光的兒子咸豐上台,首先就要為父報仇,起用強硬派,跟英法幹了一架,即第二次鴉片戰爭。照例割地賠款,還被強盜燒了圓明園。甲午戰爭前,李鴻章認為北洋水師準備不足,應韜光養晦,等攢足勁再跟小日本過招。可滿朝都叫嚷打打打,打死小日本再說。李中堂只能倉皇上陣,結果半生經營化為烏有。等被小日本打敗了,惹禍了,有種的大臣們都蔫了,還得李鴻章跑到日本去挨揍,割地賠款為國人千夫所指。
戊戌政變后,老佛爺對洋人恨得牙根癢,總想找機會出口惡氣。運氣不錯,義和拳鬧將起來,老佛爺順勢利用義和拳跟洋人過招。最鼎盛時,北京城幾乎是義和拳的天下,王公大臣見了也要點頭哈腰。可義和拳的兄弟們辜負了老佛爺的厚望,被八國聯軍打得滿地找牙。老佛爺攜光緒帝倉皇西逃,在逃跑途中,為平息洋人怒火,下令絞殺義和拳。結果不言而語,對洋人開出的屈辱條件照單全收。跟洋人打交道,滿清政府始終進退失據、六神無主。惹禍、打架、裝孫子,再惹禍、再打架、再裝孫子,周而復始。
打不過人家,談判解決好不好?英法等列強並非要把中國變成印度那樣的殖民地,他們只為商業利益。特別是英國,其海外殖民政策,當時已做了重大調整,不再以實現殖民統治為目的。所以,大家也不是沒有談判的基礎。可每次都是打輸了才願意跟人家談,敗軍之將有什麼好談的。事實上天朝是打也打不過,談也談不了,為何?他們對國際法、國際貿易、國家主權、現代司法這些新玩意一無所知,基本上屬於國際盲,更毫無信用可言,既如此,還跟人家怎麼談?《南京條約》是城下之盟,斗敗了,但道光不甘心,希望他大有為的臣子如耆(齊)英、伊裡布等與洋人交涉,把在戰場上輸掉的在談判桌上弄回來。試想,靠這幫混混,想吃人家豆腐,可能嗎?
更可悲者,洋人用大炮沒得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連哄帶騙弄到手了。比如獲取關稅權、司法審判權以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這些根本就是大清自己的事,在《南京條約》中也沒有約定。大清朝廷根本就沒有現代主權的概念,以為類似關稅權、司法審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都無關痛癢,不妨趕緊送給別人以免麻煩。很多要命的、禍國殃民的條款,就是大清朝廷主動免費贈送的。其他列強也照貓畫虎——先把大炮架在天朝門口,嚇唬一下,然後派代表跟朝廷討價還價。按天朝體制,豈能接待朝貢外的代表,所謂「中外之防,首重體制」。人家就吃定了這一點,你越不讓來就偏要來,怎麼辦?為了阻止列強國使進京,不惜再次出賣國家利益。讓人家來北京逛一圈,吃點烤鴨或涮羊肉,就算不磕頭,跟被人家打屁股、吃豆腐相比,哪一個更傷面子?那種脫了褲子放屁的面子,到底有多大價值?
在列強看來,大清朝廷不過是一幫軟弱、顢頇、無知的蠢貨罷了。凡此種種,中國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曾沉痛地指出:「吾嘗謂中國之於夷人,可以明目張胆與之劃定章程,而中國一味怕;夷人斷不可欺,而中國一味詐;中國盡多事,夷人盡強,一切以理自處,杜其橫逆之萌,而不可稍攖其怒,而中國一味蠻;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而中國一味蠢;真乃無可如何。」郭嵩燾是了不起的湖南人,其見識遠在時人之上,用「慫、詐、蠻、蠢」這四個字來概括天朝的外交方式,實在是太透徹了。儘管滿清朝廷一次次用屈辱的方式實踐著他的判斷,但在正人君子眼中,郭嵩燾是國人皆欲殺的漢奸國賊,嗚呼!讀史長嘆,四顧茫然,不由悲從中來!
以上是辛可先生的文章主要內容。今天中國外交的困境是中共建政以來前所未有的,也是「慫、詐、蠻、蠢」惹的禍。獨立學者榮劍先生指出:鄧小平時代的外交政策,親美親日親西方國家,放棄意識形態外交,走務實的外交路線,堅持對發達國家開放,對窮國小國的經濟支援量力而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江澤民、胡錦濤時期的外交政策,基本遵循了鄧小平的外交路線。鄧小平的外交囑託是: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有所作為。這20個字,核心就是」韜光養晦,決不當頭」,這是中國外交的戰略定位,而不是策略選擇。
但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中國的外交政策拋棄了鄧小平所確立的」韜光養晦」的外交路線,走上了意識形態導向的外交路線。中國意識形態外交的實質,是中國的價值觀外交,這一價值觀的核心是:一定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必定戰勝資本主義,中國要主導世界秩序的重構,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新的領導國家。這是路線性和方向性的改變,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外交關係的全面惡化,從朋友遍天下到四面楚歌。百年前晚清的荒唐外交又在今天的中共紅朝上演,其結果是惹禍、打架和裝孫子的重複。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北京之春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3crWzi0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