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人房產
周二晚,悉尼北海灘居民James Carroll正和妻子Nicole安靜的吃著晚飯,
這時,他突然接到了一個令他永生難忘的電話。
夫妻倆在悉尼Freshwater有一處單元房準備賣掉,
而打電話過來的正是他們的房產中介。
考慮到那天下午他們才第一次開放看房,因此對收到出價的消息十分震驚。
之後,他們接到的是一個又一個電話和出價。
每一個電話都是心灰意冷買家給出的新報價,他們也渴望實現澳洲夢。
到第二天,這對夫婦已經收到了17份報價,其中許多都遠超指導價。
由於有這麼多潛在買家出價,這對夫婦取消了所有進一步的看房檢查,
叫停了拍賣,接受了一個遠高於他們想象的價格。
而這,僅僅是目前澳洲房地產市場上一個縮影!
澳洲正陷入一場
前所未有的購房狂潮
據Realestate.com.au的數據顯示,
目前的悉尼,乃至整個澳洲
都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購房狂潮中。
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1月市場中「認真意向」的買家數量增加了53%。
在新州,也是最受歡迎的市場,購房需求翻了四番!
房產一上市,幾乎很快就被搶空——
上周,悉尼內西區每一場拍賣都有一筆成交,
而中央海岸及北海灘的清盤則高達95%。
這是上周末澳洲華人華人圈瘋傳的一段視頻 …
16 Woodlands Street, East Lindfield的拍賣現場,


人山人海,所有人,都為了一套房子而來,

指導價480萬,
愣是賣出了652萬。。。
上周552萬,這周又拍出652萬新紀錄。。。。
很多人都驚呼「可怕」,
澳洲政府給予首次置業者的支持,
包括印花稅折扣、對新建房產的多項返現和補貼等,推動了購房需求。
但這也是一個被恐懼支配的市場。
很多人已經到了不看房就直接叫價的地步…
Realestate.com.au的首席經濟學家Nerida Conisbee表示,
可售房產的短缺加劇了買家的擔憂,併產生了一種「緊迫感」。
有不少中介表示,沮喪的買家經常為了買房
尤其是在「高壓」的北海灘市場。
Stone Real Estate的Eddy Piddington表示,部分買家甚至都沒有去看房,只是在網上發布房源后就立即報價了。
「在我從業的17年中,這種情況前所未有。當人們錯過了多處房產,沮喪情緒越積越多時,他們就會這麼做。」
澳洲一路走高的房價也為這些業主們創造了驚人的財富,
一大波房姐房哥們年紀輕輕就退休了….
比如悉尼90后小哥Eddie Dilleen,今年才29歲就已經坐擁29套房產。
Eddie也不是什麼富二代,相反,
他從小在悉尼Mount Druitt的公屋中長大,
16歲時就決定通過在麥當勞和肯德基工作,為自己的第一套房產存錢。
18歲時在新州中央海岸買下了一套價值13.85萬澳元的兩居室,
如今這房子價格已經翻了三倍。。。。
現在他的房產幾乎遍布全澳。
Dilleen也已轉行成為「全職的房產投資人」,就是專門買房的。。。。
去年,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他又買了八套房產。
並計劃在2021年購買更多房,並表示價格上漲是賺錢的機會。
「了解市場的人都知道,房價永遠不會像一些人去年說的那樣暴跌30%或40%,需求太大了!」
還有Scott和Mina O』Neill夫妻倆,一個才34歲,一個才32歲,
已經坐擁32套房產,年入租金高達100萬澳元…
夫妻倆從2010年開始買房,當時兩人還是大學生,在酒吧工作。
購買的第一套房產是位於Shire一套帶姻親房的獨立屋。
這套房產的總價為48萬澳元,他們付了10%的首付,當時政府為首次置業者提供了印花稅豁免。
周租金為640澳元,幾乎抵消了他們所有的持有成本。
而當他們於2014年開始投資商業地產時,他們的投資組合收益開始「起飛」。他們的第一套商業地產是位於珀斯的一個價值64萬澳元的迷你超市,還附帶一家魚店。
當時,這家店的租客的租約剛好要到期,在O』Neill買下后就決定續簽,這意味著銀行對這處房產的估值比他們當初支付的價格高出15%。
Scott表示:「從那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回過頭,現在還在買商業地產。」他還表示,投資商業地產的關鍵,是把關注重點放在能抵禦衰退的企業上。
他們持有的大部分物業都是醫療辦公室或工業所用,並避開了大多數類型的零售物業和CBD辦公空間。
他說:「牙醫或醫生通常會在同一間辦公室待幾十年,而CBD的辦公空間則是最弱的物業類別。」
在購入多處售價在80萬至100萬澳元間的商業地產後,這對夫婦現在經營著一家買家代理機構。
Scott表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投資。商業房產的優勢之一,是銀行傾向於根據租金收入和租約發放貸款,而不是買家。
由於投資收入十分可觀,4年前他們決定「退休」,
那之後就一直在研究買房…
看著真是讓人羡慕嫉妒恨哪。。。。
from 澳洲房產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3fO9ywF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