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

熱貼:特斯拉終於公布數據,更狠的較量還在後面

4月22日18點57分,新京報率先披露了「剎車門」的最新消息。據悉,特斯拉向記者提供了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數據,顯示:在駕駛員最後一次踩下制動踏板時,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每小時。而且,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后,車速持續降低,發生碰撞前,車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時。且在車輛發生事故前的30分鐘內,駕駛員正常駕駛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車輛有多次超過100千米每小時和多次剎停的情況發生。但是,此前表示,自己一家人在當時的路況下,根本不可能會把車輛開到100km/h的時速。

咱們就事論事。在限速80的國道上飈出118.5km/h的速度,這樣好嗎?我看了一下表格。顯示剎車時間是在18:14′23″17——18:14′27″45。而從18:14′26″39開始,AEB自動緊急制動介入。這裏補充一個常識,AEB(全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是指車輛正常行駛中遇到突發危險情況或與前車及行人距離小於安全距離,同時駕駛員又沒有施加足夠的制動行動時主動進行剎車。但具備這種功能的車輛並不一定能夠將車輛完全剎停。所以我覺得女車主應該給特斯拉送錦旗而不是踩車維權。因為如果車輛真的以118.5km/h的速度剎車失靈,這會兒女車主的墳上估計已經長滿青草了。

圍繞著特斯拉的「剎車門」事件,以上海車展現場的女車主維權為起點,短短兩三天從特斯拉「絕不妥協」到「深表歉意」,社會輿論熱度不斷攀升,然後以4月22日特斯拉正式提交後台數據為標誌,算是得出了一個階段性的結論。無論事件的最終結果為何,它註定會對的電動汽車發展帶來持久的影響。

出於對社會熱點事件的敏感,我一直關注著整個事件的進展,並通過網上公開資料回顧了全過程。當這起事件的潮水逐漸落下,一些疑點就開始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就是,女車主是如何進入車展現場的。我的一位朋友恰好是此次車展的搭建商之一。據他說,因為在疫情期間,展會現場的安保工作十分嚴格。隨身的衣服物品都要一一打開檢查。過安檢的時候,必須把外套脫下只剩貼身衣物。這種情況下,女車主很難做到身上所穿的T恤不被發現。

此外,事情發生的當天是非公眾開放日。這種大型國際車展的專業日從來都是一票難求。女車主到底是通過什麼特殊渠道申請到的證件呢?朋友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話題一直都在被有意淡化。而另一容易被忽略的疑點是,事發后新聞第一時間就被發在國外,然後國內大小媒體及時響應。這特么簡直就是教科書級維權

其他的疑點多多,就不再一一例舉。我的評論只有一句:活兒幹得有點糙。而當特斯拉公開數據后,果然又有人冒出來喊「數據造假」。有的甚至說,「原來這就是特斯拉的數據,我做的表格比這還複雜得多」。果然是,腦子裡有屎的人,看什麼都像是屎!

而車主方也不失時機的出來補刀:未經同意公布侵犯隱私。我就納了悶了,人臉數據被濫用,你不說是侵犯隱私;天天被各種信息、彈出廣告騷擾,你不說是侵犯隱私;這時候才想起來維權,是不是有點不講武德啊!估計此刻特斯拉方面已經哭暈在廁所。當初沒有在公關部上下功夫絕對是一個戰略性失誤。

任何顛覆性的創新,都會伴隨著對舊有利益圈子的破壞,進而成為眾矢之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但再堅固的利益集團也無法阻擋住歷史的車輪。特斯拉進入中國,對於電動車價格虛高、騙補;媒體公關炒作宣傳;傳統營銷渠道等,都形成了顛覆性的衝擊。這些都是特斯拉的「原罪」。中國的傳統就是大家發財,玩清高不合群,活該被大家排擠。但這並不足以吸引別人對其下死手。

很少有人認真思考,特斯拉為什麼能夠在消費者普遍對電動汽車缺乏認同的情況下進入中國,並迅速站穩腳跟。是因為他長得漂亮?因為他是品牌?因為他價格便宜?因為他續航里程長、提速快?還是因為他有一個特別擅長做PPT的團隊?其實都不是,特斯拉只是做了一件其他車企都不去做的事情——投巨資建設大量充電站。看得見的誠意強過千萬句空洞的口號和宣傳軟文。而在此次「剎車門」事件中,特斯拉能在發現車輛碰撞后第一時間給車主打電話。做法就超過了絕大多數車企。

說到車企爭奪的下一個市場,則是城市級自動駕駛。汽車畢竟不是導彈。導彈一旦打出去,基本上就不用管了。汽車則不然。安全出門,還需安全返家。汽車的聰明程度依賴於大量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換句話說,一輛車即便裝載了最先進的激光雷達、最快的處理器、最牛的晶元、最浮夸的系統。但是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數據訓練AI,也是一輛滿載高端器材的「傻瓜車」。在這方面,特斯拉憑藉龐大的市場佔有率,再次跑到了眾多車企的前面。在別人還在學四則運算的時候,特斯拉已經大學畢業了。這塊肉,有點肥啊!全世界車企無不眼饞。

所以,撥開「剎車門」的重重迷霧可以發現,女車主拒不接受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而是堅持要求特斯拉提供全部數據。這已經超出了一般維權者的常規。至於說,以後會不會有行業協會等組織提出,出於安全考慮,所有車企的路面實時數據必須上傳備案也尚未可知。反正我上學的時候,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的作業都是一起交上去的。希望特斯拉能認清楚形勢,儘快回到人民隊伍中來。

有些人認為,特斯拉已經「深表歉意」。說明特斯拉慫了,嚇尿了。那說明他們根本不了解馬斯克,更不了解馬斯克到底在做什麼。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後來移民到美國。他的父親曾這樣描述南非:「即使是白人之間也沒有人講規則。兩個人把你按住,另一個人掄起木棍對著你的臉一通猛砸,這樣的事情太常見了。在酒吧里禮貌性地看別人一眼,可能就會讓你被揍得要在重症監護病房裡住上三天。如果你的眼光里稍微露出那麼一點不服,那就不是住三天,而是三個月了。」誰能想到從小見慣了這樣場面的馬斯克,能那麼輕易地被嚇尿了?

我一直都覺得馬斯克是個很有趣的人物。「我的眼裡凈是傻*,我的手下滿是敗將!」這句話並不是馬斯克說的,但確實是他用行動做到的。他還把上面這句話換了一種說法寫在了公司員工手冊里:受不了就滾蛋!而公司里每一個人都知道,如果馬斯克讓你做什麼,你卻提出這樣那樣的困難,那你的工作會立刻有人接手。而你會在下一秒被踢出門。這看起來一點都不有趣。

在馬斯克的創業履歷上,是一串不斷加長的名字:Zip2、X.com、 Paypal、SpaceX、 Tesla、SolarCity、Hyperloop、OpenAI計劃……事實上,比起馬斯克在世界上挨的罵,以及遭到的抹黑和攻擊,女車主車頂維權不過是小菜,連檯面都上不了。

而當下,比起特斯拉更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這個計劃會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起一個由約1.2萬顆組成的「星鏈」網路,並從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接入服務。目前,正在以每天60枚,並且還在持續增長的速度實現這一目標。這會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在此之前,整個地球的上空只有大約1500顆衛星……

星鏈計劃,在技術上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也將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反對它的到來。因為,一旦星鏈計劃完成,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回想當年,我觸網是從撥號上網開始。那個時候,要通過電話線和「貓」。速度從64K、128K、到512K。接下來是高速網線、光纖、無線上網。在速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日益顯現出互聯網接入服務商壟斷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互聯網可以讓你和世界零距離,但有人可以隨時切斷你和世界的聯繫。當一個人所有的信息都被從網路上抹除,這無異於是一種互聯網謀殺。同時,一些技術手段也被用於建設網路時代的柏林牆。例如,美國民眾如果想閱讀朝鮮的互聯網信息,就不得不藉助一些特殊技術手段。

而互聯網接入商,則是通過爭奪物理網路的建設權實現對網路的控制權。但是在美國,會因為存在著互聯網接入商的錯綜複雜的產權問題,嚴重破壞信息的正常流動。例如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亞馬遜旗下的接入商就在網路硬體上動手腳,阻礙對川普總統有利的信息。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是繞過阻礙基站和光纖建設的美國接入商,用技術手段瓦解傳統的互聯網壁壘。如果說,梯子的存在就是在牆上打洞;星鏈則是直接夷平那堵牆。

所以,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從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他一直都在充滿質疑、謾罵、詆毀的道路上前進。甚至有國外磚家言之鑿鑿的宣布,星鏈計劃必然失敗。因為馬斯克所做的事情侵害到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我總結了一下他們的5個主要觀點:馬斯克是非法發射;

天空中布滿衛星,導致航空器無法穿越;

報廢的衛星會製造太空垃圾;

每天被無數顆衛星發出的輻射會讓人患病;

衛星裝載了激光武器成為太空戰武器。

上面這些,無論哪一條都比「剎車門」狠多了。我沒有義務給馬斯克洗地,更沒收到他寄給我的美金。僅僅是從科普的角度聊一聊。

首先從理論上講,任何人發射衛星都要向聯合國的國際電信聯盟進行登記。根據《無線電規則》的規定,希望得到國際承認並受到保護的衛星系統,要按照《無線電規則》的規定程序向國際電聯的無線電通信處登記。在手續完備后,該衛星系統會登記在國際頻率總表上。國際電聯的成員國有義務不干擾總表裡的衛星。當然,一些國家的軍事衛星常常不會進行報備。但SpaceX發射民用衛星時沒必要去打破這些規則。否則以後就沒人願意和打破規矩的人來往了。加之登記手續非常簡便。所以,說星鏈屬於違規發射的,完全是基於一種臆想。

而那些說天空中布滿衛星,會導致航空器無法穿越的人一定是科幻小說看多了。他們大概還沒搞清楚這樣大小的衛星和地球的體積關係。當然,理論上講,只要衛星足夠多也是有可能造成影響的。但前提是,人類至少需要布置幾百個馬斯克那樣的星鏈才行。

而報廢衛星變成太空垃圾的想法同樣源自科幻小說。因為星鏈衛星是低軌道衛星,軌道高度335.9~1,325千米。使用壽命大約5年。壽命結束後會自行墜入大氣層燒毀。嗯,肯定會造成一定的空氣污染。

認為衛星會有輻射的人,恭喜你回答正確。但必須知道,我們本身就無時無刻不是暴露在各種輻射之下。衛星造成的影響會遠遠小於陽光。同時,隨著頻率的增加,相對波長會逐漸縮短。這就意味著在傳播路線上盡量不能有遮擋物。這有可能會導致你打開一把反光傘后,手機就沒信號了。

至於說馬斯克的衛星都裝載了武器,這就是典型的陰謀論思維。SpaceX擁有目前世界一半的發射能力,根本沒有必要用並非專門設計的Starlink衛星進行軍事用途。它的火箭可以朝任何軌道投放反衛星破片,或運載軍事衛星、天基電磁波武器站之類。用不著在現有的衛星上添加那麼多零碎。

馬斯克研發的星鏈衛星只是民用通信衛星,技術方面並非獨佔鰲頭。他挑戰的其實是衛星應用的邏輯。在實現火箭回收重新利用之前,SpaceX每次發射費用為數千萬美元。實現火箭可重複利用兩到三次之後,單次發射成本平均可望保持在每次600萬美元左右。獵鷹火箭的製造成本約1600萬美元,燃料成本實際只有20萬美元左右。此外,衛星批量製造可以帶來成本降低。大部分低軌道衛星已經可以做到總質量不到一千磅的情況下,單顆造價在一百萬美元以內。這套玩法,其實和特斯拉先建充電樁再賣汽車如出一轍。在此之前,全球的火箭發射都是「用過即棄」型。商業發射公司個個牛X上天。研發可回收火箭?可算了吧,那得少賺多少錢啊!

今天的文章寫到這裏,基本可以告一段落。還是那句話,我沒拿過特斯拉給我的美金。如果哪位發現馬斯克給我打錢了,記得提醒我收款。下面說說我的觀點。

無論任何人,想出人頭地首先就要扎紮實實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彎道超車好是好,但也容易翻車。我承認並接受品牌溢價,同時也支持給予國產品牌更多政策關照。沒有人不希望中國企業能走向世界,成為行業的翹楚。但前提是,要把尊重消費者的智商放在第一位。把別人弄臭了並不代表自己就是香的。中國企業應該少一點公關炒作,多一點科研投入。想想看,多少原本很好的事情,都毀在了投機取巧這四個字上。真正的競爭精神是開放和包容,而不是斷水斷電打悶棍潑油漆。縱觀這世界上的成功者,無一不是重諾守信。仗著出身好,光顧著耍小聰明玩PPT的,當心被市場「踢屁屁」!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頭牛大觀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3vvUEzV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