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星期三

誰曾是中共第二代領導人?誰才是真正的總設計師?

 鄧小平調遣20萬中共軍隊入侵越南(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調遣20萬軍隊入侵越南(圖片:希望之聲合成)

希望之聲2021年5月26日】(編輯:吳永健)(接上集

再見吧,媽媽

軍號已吹響

鋼槍已擦亮

行裝已背好

部隊要出發

你不要悄悄地流淚

你不要把兒牽挂

當我從戰場上凱旋歸來

再來看望親愛的媽媽

這是李雙江演唱的一首歌曲《再見吧,媽媽》,反映1979年2月,已是軍委副主席和總參謀長的鄧小平調遣20餘萬中共軍隊入侵越南的情景,後來也把他自己唱成了將軍。

可惜的是,很多戰士沒能回來,長眠在越南北部的山頭。可憐無數年輕生命就這樣白白充當了鄧大人的炮灰。那場所謂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逐漸奠定了掌握軍權的鄧小平的地位。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鄧小平讓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對調職務。1979年1月7日中午,楊得志飛抵昆明上任,與王必成進行了工作交接。

國內,幾大軍區重新部署調防,看還有哪個軍頭不服的?

國外,也算是教訓了一下越南?越共,你這小弟竟敢欺負柬共(紅色高棉)小小弟,也不看看咱中共大佬的臉色?彈藥糧草曾經都是大哥給的。

然而,保家衛國!好傢夥,血拚下來的山頭又丟回去了給人家。哎,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遺憾的是只有血,沒有風采。老鄧這玩的究竟是什麼鬼把戲?鄧小平這麼一折騰最終給自己弄個軍委主席幹上了。90年代之後,曾經是「同志加兄弟」的中共與越共又重歸於好。可憐那些中越戰爭老兵多年來艱難的維權路漫漫……尤其是動用維穩的警察來對付這些老兵們。面對這些曾經拿起真傢伙跟敵人在戰場上拚命的人,他們心裏是什麼滋味呢?

被迫離開中共權力核心

原來,那年頭的檯面上是風光明媚,意氣風發;台底下卻是暗流涌動,摩拳擦掌。

美酒飄香啊歌聲飛

朋友啊請你干一杯

請你干一杯

勝利的十月永難忘

杯中灑滿幸福淚

來來

華國鋒,這位繼毛澤東之後的第二位中共,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在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幫」被稱為「英明領袖」。而且,華國鋒的畫像曾經與毛澤東像並列懸挂,這首《祝酒歌》就是描述當時中國上下一片歡騰,人們紛紛舉杯暢飲的喜悅。

殊不知,隨著鄧小平挑起的中越戰爭,調兵遣將,從華國鋒手中奪得軍權,逐漸排擠華國峰而大權獨攬,還有中共大佬陳雲等人的發難,華的毛澤東式的領袖崇拜逐漸失去了光環。1981年6月,華國鋒被迫辭去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

1941年,華國鋒在山西省交城縣關頭村(圖片:維基)
1941年,華國鋒在山西省交城縣關頭村(圖片:維基)

出生於1921年2月16日的華國鋒,原名蘇鑄,字成九,山西交城人。他早年參加了抗日戰爭,並任中共交城縣委書記等。中共篡政后擔任湖南湘陰縣、湘潭縣縣委書記,后升任湖南省委書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快速晉陞,先後任中共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部長,直至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務院總理。毛澤東指定其為自己的接班人,並留下遺言「你辦事,我放心」。

一個流傳至今的說法稱華國鋒堅持"批鄧"、阻撓和拖延鄧小平復出。近年來披露的一些材料證明事實恰好相反。華國鋒從穩定大局出發,對鄧小平復出採取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措施。

相反,當年從大寨大隊支部書記一直當到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在鄧小平復出前夕,曾多次對華國鋒說:「華主席,你可千萬不能把鄧小平解放出來,他要解放出來,人家會說我們是毛主席的叛徒,是背叛了毛主席事業的。再說,鄧小平出來了,能把你放在眼裡嗎?」

眾所周知,最後的結局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華國鋒失勢,「兩個凡是」被否定,華國鋒被迫離開中共權力核心。

直到2008年8月20日華國鋒去世,新華網只是簡短報導此消息。華國鋒一直處於不被關注的境遇。

華國鋒兩大秘聞

華國鋒有兩大秘聞。一個是,他曾被香港《開放》雜誌文章指是毛澤東長子。2002年12月26日,華國鋒曾和毛的女兒李敏、李訥等人一同到毛的「紀念堂」,為毛做冥壽,所獻花圈挽帶上還寫著「忠實的兒子國鋒敬輓」的字樣。

另一個是,華國鋒早已退出了中共。早在2001年,日本《朝日新聞》就曝光了華國鋒已退黨的消息。據外電報導,當時胡錦濤為此還特意主持召開會議。在會上,華國鋒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甚至說:「現在的共產黨,和過去的國民黨有什麼區別?」

華國鋒在退黨聲明裡說:當年中共打著「反腐敗、反專制」的口號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然而,中共執政50多年來,堅持一黨獨裁、壓制人權、剝奪人民的自由、貪污腐敗、濫用司法,比當年的國民黨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

誰才是真正的總

此時,如果有人還在猜想,華國鋒是被逼退的,還是自願退下來的,或許就沒有太多現實意義。但有一點可以佐證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另外在結束「文革」的同時,也想到了需要有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不然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相對於「文革」時期的輕鬆環境。改革開放之初,流行的民諺「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便是例證。中國改革開放中真正在河裡「摸石頭」 是趙紫陽、萬里等這樣一批人,一步一步摸索出一條路子,才能形成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乃至於後來完成市場化轉型那樣一種勢不可擋的大潮流來。

1975年底調到四川擔任省委第一書記的趙紫陽,比他的前任李井泉有一種比較靈活的做法,趙紫陽認為應該讓農民自己做主,因地制宜,如果兩茬種得好,為什麼非種三茬不可?(「三三見九,不如二五得十。」)之前他在廣東主管農業說過: 「單幹比不幹好。」 後來研究四川農民的經驗,先把「聯產責任制」用在救命如救火的災區,災區大增產,再名正言順把這種責任制介紹給非災區。當然這一切的做法要等毛澤東死了才行。毛不死,誰想改革誰就是反革命。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18名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了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驚動了當年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之前,他強調的是歸還自留地,鼓勵農民經營正當副業,等於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了綠燈。小崗村事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隊長嚴宏昌執筆起草:「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這裏所謂的幹部是嚴宏昌以及副隊長嚴俊昌、嚴立學。

在嚴宏昌的記憶里,小崗村民因為失去土地所有權而付出的直接代價是:「除1959年夏秋曾出現過旱情,其餘年份均是風調雨順。風調雨順的1960年和1961年,當時已有34戶、176口人的小崗生產隊,就餓死69人,死絕6戶,他跟著父母逃到了外地,回來才知道,小崗最後只剩下了10戶、39人。」

萬里深入農村微服私訪,他目睹農民的貧困,忍不住熱淚長流。他肯定了包干到戶,把這種改革情況報到了中央。到了1981年,中共才同意了農民們的做法。這時鳳陽縣的大包干責任制,在進一步完善中迅速發展。其做法也很快被周圍的村子學習,並從江淮兩岸推廣到全國。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時代典型。

同樣地,城市改革起步于純粹的「地攤經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浙江義烏的國際小商品城是非常著名的,可是在1978年—1979年,中國經濟已經跌到了谷底,城市裡沒有私人經濟,要想做一點小買賣,這種行為叫資本主義,屬於犯罪,因此只有國營經濟。後來南京的媒體人李軍採訪過義烏小商品城最早的幾個創始人,他們說就靠找個地方擺個小攤,比如用賣雞蛋的錢買回點柴米油鹽,養活一家人。當地官員開始不同意,最後也於心不忍,允許擺攤以後,人們一年年地擺下去,就擺出了世界最大的義烏國際小商品城。

趙紫陽在調往四川任職之前,曾經在廣東工作過一段時期。更早前是在河南省南陽地區工作。

1962年,趙紫陽(左二)在廣州(網路圖片)
1962年,趙紫陽(左二)在廣州(網路圖片)

70年代末,趙紫陽在四川進行農業改革的同時,也在探索工業改革,實施擴大企業自主權,使其真正成為主體而釋放出活力,趙的「四川經驗」就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樣板。

因此,如果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個總設計師的話,這位總設計師只能是趙紫陽,而絕不是鄧小平。趙紫陽組建和領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機構,曾為中國繪製出一幅經濟與政治改革相輔相成、齊頭並進的藍圖,這幅藍圖至今仍經得起中國現實的檢驗,其指明的道路仍是未來中國改革的必由之路。

而鄧小平所設計的是什麼呢?頌揚鄧小平的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人們所知道的只是粗劣的「黑貓白貓」和「摸著石頭過河」,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至於四項基本原則,那不是改革,那是為改革套上的鎖鏈,是對改革的阻擋和扼殺。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董文華的一首歌《春天的故事》出台,只能這麼說,中共的一些御用文人、影星和歌星歪曲事實,過度拔高鄧小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標誌是創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首創者是習仲勛而不是鄧小平;最早支持給廣東特殊政策在寶安縣興辦出口加工區的,是華國鋒也不是鄧小平。華國鋒指示習仲勛:說干就干。鄧小平說「殺出一條血路來」是接著華國鋒的話而說的。

習仲勛首創經濟特區,卻沒有參与特區的建設。甘冒風險、排除萬難建設經濟特區的,是1980年出任中共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的梁湘,和接替習仲勛出任廣東省委書記的任仲夷。

令國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深圳速度」「深圳經驗」,都是梁湘主政深圳時創造的。講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不能不講深圳,講深圳經濟特區就不能不講梁湘。但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中沒有梁湘和任仲夷的蹤影,就和沒有了趙紫陽的蹤影一樣。梁湘也是因反對「六四」屠殺而被整肅,電視劇中杜撰了一位名叫夏默的人建設了經濟特區,此人在劇中是鄧小平的親信,這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編導的一大創造。凡是他們要隱瞞、抹殺的歷史人物,便虛擬一位身份不明的人代替,劇中的夏默和田志遠便是。

那時的人們正在致力投身於「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當中,一部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鄉戀》在1979年底播出,歌曲表現了漢朝美女王昭君離別故鄉時,對鄉土的依依思戀之情:

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

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一股清新之風吹盪著人們束縛已久的心扉,但心裏面忐忑不安。批評者指責它是「灰暗、頹廢、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完全是毫無價值地模仿外來的流行歌曲」,將它說得一無是處。

但終究還是不敵那燈紅酒綠、素有南風窗之稱的香江的「靡靡之音」的攻勢,這些卡式錄音帶錄製的港台歌曲,是人們喜聞樂見、茶餘飯後的談資。雖說《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1987年底才實施,但是鄧麗君的歌曲早已從海峽對岸飄進祖國大陸的千家萬戶。

請看下集:在那些「白天聽老鄧 晚上聽小鄧」的日子里

參考資料:

程凱:《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隱瞞了哪些史實》 

張耀傑:《小崗村的邪與正》

《陳永貴力勸華國鋒不要解放鄧小平》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原文鏈接:誰曾是中共第二代領導人?誰才是真正的總設計師?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3yJK5LE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