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

世界最長港珠澳大橋開通次日 人車流跌過半 運作混亂

(中央社)

據港媒報道,港珠澳開通次日(10月25日),車流及人流相較首日均減少過半,並且三地口岸及交通機構雖已經過一日磨合,運作仍見

《明報》援引港管理局資料報道,25日凌晨至晚上8時港珠澳大橋收費站總車流1595車次,平均每小時不足80車次,較首日的平均177車次減少過半。該大橋原本預計到2030年每日車流量2.9萬車次。

人流方面,入境處表示,當日凌晨至下午4時,入境旅客數目為7918人次,出境旅客數目為9716人次,即平均每小時約1102人次出入境,比首日(朝9晚12時)的約2564人次少57%。

三地口岸及交通機構運作也出現混亂,有駕駛穿梭大橋的巴士司機疑“開錯車”,令乘客去錯目的地;澳門旅檢大樓無餐廳、無指示、無職員;珠海旅檢大樓則在通車翌日,售賣穿梭巴士車票的自動售票機就損壞。

港珠澳大橋是的跨海大橋,歷時9年建成,在種種爭議聲中,於10月23日舉行開通儀式,24日上午9點正式通車。

各界對這一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可靠度

2017年爆出工程檢測承包商多人涉嫌報告造假、貪污遭拘捕,而今年4月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造陸的部分地區也傳有“沉降飄移”、甚至崩塌的跡象,因而被質疑是“豆腐渣工程”。

2.成本回收效益

大橋原定預算約726億人民幣,最後開銷突破千億,而由於近幾年外資企業陸續撤離珠三角地區,大橋的經濟價值卻大不如前。

3.施工期間安全事故頻傳

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整個工程因安全事故,奪走20條性命,被港媒諷刺為“奈何橋”。

4.破壞環境

明報報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表示,在2012至17年大橋施工期間,中華白海豚大減四成,由80條減至去年的47條,大嶼山東北水域已連續三年無白海豚出沒,顯示大橋環境影響評估過分樂觀,環評報告提出的緩解措施亦欠效用。

來源:希望之聲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PteKsY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