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

金庸父親被槍決的前前後後(附:金庸與他的父親 )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轉周勍(@周扒皮)精評:的過世原本應該更圓滿些,當然人生本就沒有什麼圓滿的。但老先生八十多歲讀博士、全世界的費力推動”金氏武俠學”等等,其實先生是有條件做的更好些的:一則族兄弟穆旦(查良錚)是右派,二則生身之父被土改強殺。不談微言大義,僅就人倫至親,金起碼要弄清死因——誰抓的父親和族兄?何人審判?在那裡槍殺?何人行刑的?進而再以他的影響力推動土改和反右的個案調查,哪怕是私下或者背後支持,也算給自己骨肉至親一個交代,如果再費點力,在香港建立一個相關博物館,這方是為人子為人兄弟的正途。

艺术家高氏兄弟和吴文光一直都是我推崇的,因为他们起码弄清了自己至亲的冤屈与根由,又借助自己的艺术表达推及到公共空间。  

中國人多艷羨以色列,可的精英所為,遠遠不及以色列的普通人,這才是中國不能逃脫”傻子上當,噹噹不一樣”宿命之主因。】

一、”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2000年年初,金庸在其自傳體散文《月雲》中寫道:”從山東來的軍隊打進了宜官的家鄉,宜官的被判定是,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但他沒有痛恨殺了他爸爸的軍隊。因為全中國處死的地主有上千上萬,這是天翻地覆的大變。”

“宜官”是金庸的小名,是他父親查樹勛(一說為查樞卿,又名查荷祥、查懋忠)給起的。金庸並不姓金,而是姓查,本名查良鏞。”金庸”是他的筆名,由”鏞”字一分為二而得。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海寧查家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祠堂上,恭恭敬敬地懸掛著一副對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這是康熙皇帝親筆為查家御書的一副對聯。在康熙御書旁邊,記錄著查家的功名榜,上面記載著幾十位在各朝各代有功名的查氏族人,其中官至翰林的並不鮮見。在康熙一朝有兩位,一是康熙的侍從大臣查升,二是翰林院編修、著名詩人查慎行;雍正時則有禮部侍郎查嗣庭(查慎行弟)。當時查家稱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金庸祖父查文清1886年考取進士,曾經在江蘇丹陽任知縣,後因政績加同知銜,是海寧查家最後一位進士。其膝下除查樹勛以外,還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是個大家庭。查樹勛生於1897年,排行第三。其大哥是清朝的,二哥是北大國文系的高材生。
查文清因為丹陽教案被革除職務,回鄉閑居。經過一番變故,到了金庸父親這一代,查家已經衰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查文清死後,留下一些家宅和田地。到金庸出生那年,查家還有3600多畝土地,100多戶佃農。查樹勛是中國三大教會大學之一的震旦大學畢業生,受過西式教育,比較開明,屬於那種過渡時代的”中西混雜”的人物。他不再恪守先輩從文的傳統,一改而從商。22歲大學畢業後,他開始經營海寧的大來錢莊。抗戰期間,大來錢莊毀於炮火,使他一度心灰意懶,無心再做生意。直到晚年,他才重整旗鼓,再度經營查家錢莊——義莊。

二、金庸之父查樹勛將1000畝水田充當本族義田,周濟宗親,興辦教育
  
查氏義莊始建於1825年,辦理贍賑業務,周濟宗親,興辦教育。查氏將1000畝水田充當本族義田,查氏子孫將其視為祖產,請地方官將其另立戶名,登記註冊。這些義田是上好良田,旱澇保收。扣除賦稅及損耗,一般每年可收租谷3500石,將其變賣成銀元,再由管理人員買米,按月發給族人。每到秋收,查樹勛視年成好壞,給佃農減租或免租。他還從義莊拿出一筆錢,興辦了龍頭閣小學,作為龍山學堂的分部,孩子們均免費入學。本鎮金竺庄有個窮秀才的兒子楊德舉考取了震旦大學,窮秀才樂極生悲,激動之下竟然心臟病發作死亡。查樹勛聽說後,帶著管家前往,買了一副上好棺材,從查氏田地中划出一方換來墓地,擇日安葬了楊秀才,費用從義莊支付。幾日後,他又讓人送給楊德舉一筆錢,作為其學費。



1914年,查樹勛娶19歲的徐祿為妻,徐祿是大詩人徐志摩的堂姑母,即徐祿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徐祿讀過私塾,不僅知書達理,喜弄詩文,而且思想開明,作風民主。閑暇時,她總是手不釋卷,研讀把玩,讀書成為其怡情消遣的方式。查樹勛與徐祿感情甚篤,先後生下五子二女(即良鏗、良鏞、良浩、良棟、良鈺五子,良綉、良璇二女),金庸是老二。1937年,日軍侵入江南,他的家鄉慘遭轟炸,查樹勛夫婦帶著全家逃難,徐祿得急性痢疾病亡。當時,13歲的金庸尚在嘉興讀書。

金庸的繼母名叫顧。11歲時,顧秀英押給查家當丫環,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徐祿病亡滿3年後的1940年,查樹勛續弦再娶,小他17歲的顧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先後生下良鋮、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顧秀英是位賢妻良母,對丈夫唯謹唯慎,處處謙讓;對前房和親生的兒女,沒有親疏之別,給予同等的母愛。解放初,查樹勛早逝。1958年,在無糧無柴的歲月里,她賣掉了所住的兩間老房以維持生計,不料被誣以”地主婆要反攻倒算”的罪名,遭受了三日三夜的毒打。回到家,她對兒女們說:”什麼苦我都能忍受,只盼著養大你們,有書念,對得起你們早死的父親。”顧秀英於1989年去世,享年77歲。

查樹勛對金庸相當憐愛,同時對他給予厚望。有一年節,他送給小金庸一本查爾斯·狄更斯的著作《聖誕頌歌》作為聖誕禮物。此書講的是一個冷酷的守財奴的故事。在一個聖誕之夜,守財奴史克魯奇遇到了從前與他合夥的一個死者的鬼魂,鬼魂告訴他,將有三個聖誕精靈帶他外出遊歷,接下來就開始講述他的這三次遊歷。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小金庸,直到成年,他還把此書帶到身邊,每當聖誕夜就拿出來讀上幾頁。

查樹勛看到兒子一天到晚看書,不喜歡運動遊戲,體質羸弱,很擔心,便常帶他去野遊,帶他放風箏、騎自行車。但金庸對這些興趣不大,只是敷衍了事。無奈之下,查樹勛想到了妹妹查玉芳,她愛好舞劍,便將金庸交給她管教。查玉芳常和天南海北的女俠聚會,金庸耳染目濡,也喜歡起武俠。他後來所寫的眾多武俠小說中,那眾多女俠展示的那些劍式名稱,很多是聽姑媽和她的俠友們講的。


 三、鄧小平會見金庸,向金庸道歉,微笑著說:”團結起來向前看!”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場”鎮反”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殺、關、管”三管齊下。由於殺人批准權力下放,有的地方出現了亂捕亂殺現象。查樹勛因為兒子在香港,自然被扣上有”海外關係”的帽子,連同不法地主罪名一併審查。

不久,查樹勛被列入”管”的名單。1951年1月後,從上到下捕殺反革命分子的進度加快,他被升格為”關”的對象。鎮壓人員組織村裡人揭發其罪行,可他一貫行善積德,對村民友好,且年年資助窮人,所以沒有一個人控訴他。最後鄰村一個殘匪揭發他窩藏槍支。於是,他進入”殺”的名單。給他羅織的罪名有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等。其實,”抗糧”是謬誤。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徵收公糧,因為糧食在佃農手裡,佃農自己交了,查樹勛家所交的糧就少了。至於”窩藏土匪”,指的是顧秀英弟弟(浙南山區殘匪)曾在其家躲藏了幾天。”圖謀殺害幹部”指的是那支手槍招來的莫須有的罪名。許多年後,金庸大妹查良琇說出了那支手槍的真相:繼母顧秀英弟弟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將一支手槍偷偷藏在姐姐家後院的糧庫內。這事查樹勛夫婦並不知曉,壓根就沒見過。不料,顧秀英弟弟把此事泄露給自己的同道。

1951年4月26日,查樹勛被從監獄裡拉出來,對照姓名、照片後,不換衣服,不賞酒飯,五花大綁甩上刑車,即開向袁花鎮查樹勛所辦的龍頭閣小學的操場。到達操場後,4人一批,立即槍斃。金庸繼母事後才知道消息,強忍淚水來收屍,只見丈夫橫屍操場邊的田埂上,身下一灘血。妻兒們把遺體拉回家,連夜掩埋,不敢留有墳頭。

顧秀英堅信丈夫是無辜的,在丈夫死後的30多年裡,多方申訴,為其平反而奔走。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會見金庸,向金庸道歉,微笑著說:”團結起來向前看!”金庸點點頭,說:”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

鄧小平接見金庸之後,浙江省海寧縣委、縣政府與嘉興市委統戰部、市僑辦聯合組織調查組,對金庸之父查樹勛的案件進行了複查,發現是件錯案冤案,遂由海寧縣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宣告查樹勛無罪,給予平反昭雪。

1985年7月23日海寧縣人民法院就查樹勛重判案的《刑事判決書》雲:“原判認定查樹勛在解放後抗糧不交,窩藏士匪,圖謀殺害幹部以及造謠破壞等罪行,均失實。至於藏匿槍支一節,情節上與原判的認定有很大出入。本庭認為,原判認定查樹勛不法地主罪的事實不能成立,判處查樹勛死刑屬錯殺。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判決如下:撤銷海寧縣人民法庭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134號刑事判決,宣告查樹勛無罪。”

—————————————————————–

附:

金庸與他的父親 (佚名)

金庸的父亲查树勋(又有作查枢卿 、查懋忠),是1951 年 4 月 26 日作为反动地主被枪毙的。行刑的场地,就是他自己兴办的小学的操场。  
后来有关方面纠正了错误。这件事距离今天已经六十多年了。
这是金庸的一大伤心事。只因为他前些年自己公开写了这事,不然,我也感觉不忍心说。
查树勋先生是不是地主呢?是地主。
众所周知,他的家族,是浙江海宁当地的名门望族,祠堂上还挂着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到金庸出生的时候,家里据说已经没落了,但还是有3600多亩土地,100多户佃农。金庸弟弟的回忆里说,家里的宅子是五进的大院,有90多间房子,有大花园,在镇上还有钱庄、米行和酱园店。

但金庸的父亲还不是个普通的土地主,而是受过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
查树勋生于1897年,是当时着名的教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的毕业生。
因为现在没有这所学校了,大家可能不了解。震旦大学和后来的复旦大学渊源很深的。后来马相伯先生办复旦大学,意思就是要"复兴震旦"。(另一说是来自于《卿云歌》)
建国后,震旦大学被肢解了,院系被分散并入复旦、交大、同济等学校。
其实,不但父亲是个高材生,金庸的两位伯父也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二伯是当时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大伯是清朝的秀才。
在当时的落后的中国,查树勋是典型的精英,中西结合的人物。据称他曾鼓励金庸说,你表哥徐志摩读剑桥,你以后也要上剑桥。
有一年圣诞节,他送给小金庸的礼物是狄更斯的一本小说,叫做《圣诞颂歌》,内容是讲一个冷酷的守财奴,受到了精灵的启发,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这本书对金庸的性情、人格影响很大。
想想看吧,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中国的父亲,给孩子过圣诞节,送礼居然能送出狄更斯的小说来,还不是《双城记》《雾都孤儿》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到今天大家都不太熟悉的《圣诞颂歌》。
你能看得出这个父亲的视野和文化品位。到今天,我们很多父亲都送不出这样的礼物来吧。
说到这里,很惭愧,出版社送了我一套《圣诞颂歌》,到今天都没拆开来读。

查树勋在乡里办了不少好事。在我翻找的有限资料里,没有发现恶行,而是有不少赡赈、办学之类的义举。
比如他晚年花大力气办"义庄",出力周济宗亲,兴办教育。他给金庸送书,让儿子不要做冷酷的守财奴,他自己似乎也在努力做些善事。
根据《文史月刊》赖晨文章介绍,查家把 1000 亩水田充当本族"义田",请地方官把这些田另立了户名,登记注册。
这些义田是上好的良田,旱涝保收的。扣除赋税和损耗后,一般每年可收租谷3500 石,变卖后按月周济族人。每到秋收,查树勋会视年成的好坏,给佃农减租或免租。
查树勋热心办学校,从义庄拿出了一笔钱,兴办了龙头阁小学,孩子们均免费入学。让人感慨的是,他后来就是在这所小学的操场上被枪毙的。
当时他们镇的金竺庄上有一个穷秀才,叫杨良丰,儿子杨德举考上了震旦大学,杨良丰太过激动,发病死了。由于家里太穷,只能用破箱子改了棺材,遗体停在房里。
查树勋听说之后,带着管家前往,重新给杨秀才置办了棺木,从查氏的田地里划了一块作墓地,从义庄出钱安葬了杨秀才。之后又资助了杨德举的学费。杨德举毕业后曾在南京银行任职,后来又任四川凉州行署专员。

变故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
当时"镇反"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搞"杀、关、管"。镇反人员组织村里人揭发查树勋的罪行,但他一贯为人很好,周济乡里,受到尊敬,没有人揭发他。最后,邻村有一个残匪出来揭发他窝藏枪支。
最终给他罗织的罪名是四个: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造谣破坏,决定以不法地主罪,予以枪决。
"抗粮"是怎么来的呢?目前看到最详细的解释,是1948年解放前,当地受了灾,国民党政府又要抓粮,催征催收。当地的中共地下党、农协会组织"抗粮会",不给地主交租。查树勋是地主,当然也成了"抗粮"的对象。
很快,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收公粮,查树勋的粮在佃户手上,自己的义庄便少交了。所以说他"抗粮"根本是个错误。后来80年代纠正了。其它的几项罪名也都是不实的。
1951 年 4 月 26 日,查树勋被枪决。当天,不换衣服,不赏酒饭,绑到龙头阁小学操场,4人一批,立即枪毙。人被处死后,妻子顾秀英才知道消息,赶来时丈夫已横尸操场边。妻儿们把遗体拉回家,连夜掩埋,不敢留坟头。

后来几十年间,顾秀英一直多方奔走申诉,称丈夫无辜。

金庸当时正在香港《大公报》上班,听到消息,悲痛万分,哭了好几天。很多年后,他在自传散文《月云》里回忆了这件事: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宜官"就是金庸的小名。

30年后,金庸的父亲得到了平反昭雪。
1981年,邓小平有了那一个着名的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很快地,7月18日,他接见了金庸,地点是在大会堂福建厅。交谈中,他提起了金庸父亲的事,表达了歉意,说团结起来向前看。金庸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
后来居然有文章说,金庸"残忍",连这种事都算了,没人性。 我怀疑这人不是地球上来的,是外星人,没有地球人的脑子和判断。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又隔了30年,不算了你怎么办呢。
这一次大会堂的接见后,浙江海宁当地立即行动起来,组织调查组, 对金庸父亲查树勋30年前被杀的案件进行了复查,发现是件错案冤案,遂由海宁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宣告查树勋无罪,给予平反昭雪。
1985 年 7 月 23 日海宁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中称:"原判认定查树勋在解放后抗粮不交,窝藏士匪,图谋杀害干部以及造谣破坏等罪行,均失实……本庭认为,原判认定查树勋不法地主罪的事实不能成立,判处查树勋死刑属错杀。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判决如下:撤销海宁县人民法庭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第134 号刑事判决,宣告查树勋无罪。"
那一年,查树勋的妻子顾秀英73岁,她在生前看到了丈夫的平反。4年后老人去世。

最后说一句,金庸的小说里,主人公的父亲总是缺位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找爸爸。大家可以去读熊太行的相关文章。
杨过找爸爸,乔峰找爸爸,段誉找爸爸,虚竹找爸爸,石破天找爸爸,张无忌找义父。所有人都在找爸爸。
在写这些小说的时间里,父亲当年送给他的那本《圣诞颂歌》,他一直带在身旁。(完)

参考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侠坛巨擘:金庸与新武侠小说研究史料辑》等

發文者:NCN 發布時間:10/30/2018 03:16:00 下午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OX4ZUx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