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星期四

澳元涼涼?央行降息一觸即發?背後的信息量有點大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世界第五大貨幣的「激蕩35年」澳大利亞財長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曾對澳元匯率的變動「不屑一顧」,並告訴記者,澳元的「漲跌」,是因為它是世界上交易量第五大的貨幣

其實澳元能有今天的地位,還是得從三十五余年前說起。

1983年12月12日,澳大利亞取消了外匯管制,開始實行浮動利率。

也就是說,從此以後澳元的價值由有意願的買家和賣家決定,而不再由澳大利亞央行(即澳聯儲RBA)與財政部在舉行的例會上決定。

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澳大利亞央行前行長史蒂文斯(Glenn Stevens)曾將其描述為「澳大利亞現代史上最意義深刻的經濟政策決定之一」。

事實上,這項政策為實施短短數年以後開始的澳大利亞連續27年不間斷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如今,根據世界經濟展望資料庫(WEO)的最新統計,根據具體衡量標準有所不同,澳大利亞處於全世界經濟體排名的第15 – 20名之間。

但也正如財長所言,澳元是目前世界外匯交易市場上的第五大交易幣種。

也意味著一旦稍有動靜,便是一片風聲鶴唳。1

澳元跌至7周最低,發生了什麼?自今年初開始,澳元的匯率就一直有些「如履薄冰」。

可能不少人還對1月份,緊跟美聯儲加息與中國製造業數據收縮之後,澳元跌破0.7美元的三年最低記錄仍然記憶猶新。

而昨日,澳元兌美元匯率跌至7周最低為0.701美元,與上周五的匯率(0.715美元)相比顯著下降;立馬又登上了各個新聞版面的頭條。

澳元兌美元近5日匯率 / 來源:谷歌

需要用換澳元交學費的中國留學生,以及遊客和朋友圈的代購們看到這則消息的心情可能尤其激動——與此同時,澳幣兌人民幣也經歷了同步「跳水」跌至4.72元。

無獨有偶,本輪澳元暴跌的契機除了近來強勁的美國經濟數據影響之外,又是一份數據報告。4月23日,澳洲統計局(ABS)公布了澳大利亞疲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

根據該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底的過去一年中,澳洲的年度通貨膨脹率放緩至1.3%,已跌至至少十六年來的最低水平。

數據公布后的短短25分鐘內,澳元兌美元匯率下跌0.5個百分點。其實,持續的低通脹率早就拉響了警報。過去三年來,通脹率一直低於澳大利亞央行制定的2% – 3%的目標區間下限。

有意思的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各個發達國家還曾視「高通脹」為豺狼虎豹,而一國央行的主要職責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都是「抑制通貨膨脹」。

然而在如今,通脹率過低卻反而成為了澳洲以及許多其他發達國家都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通脹率持續低迷時,就有可能引起通縮。日本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高負債率加上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通貨緊縮的破壞性就會非常可怕,並且難以擺脫。

2013年東京的一場招聘會,求職者人滿為患 / 來源:《紐約時報》

通常情況下,銀行會在經濟增長期內加息,在經濟低迷期降息。只不過澳大利亞央行對於降息一直處於觀望狀態,在坊間屬於「雷聲大,雨點小」。

雖然實際上澳洲經濟並沒有一些媒體誇張的那麼糟糕,也有觀點認為,目前的經濟低迷都是建立在房價下跌等暫時性因素的基礎上。

但當2018年下半年的GDP年增長率放緩至1%左右、核心通脹率處於創紀錄的低點時,澳大利亞央行很難繼續對市場充耳不聞。

一直到近日在四月例會中,央行雖仍然連續第29次會議維持1.5%歷史地位的現金利率不變,但是會議記錄顯示,

「委員們在會議上討論了通貨膨脹不會增長以及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並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降低現金利率可能是適當的舉措。」《澳洲財經見聞》為大家報道過,上個月底,剛告別了此前8年的最低點4.9%,重新攀上5%的澳洲失業率。

而根據澳洲就業和小企業部于4月23日周三公布的職位空缺數據顯示,上個月,在線招聘廣告的月發布量降幅跌破了六年記錄。這通常也預示著失業率的上升。

受到這些因素影響,澳大利亞四大銀行的分析師們也進一步提高了對降息的預期。澳新銀行分析師預測一年兩次降息 / 來源:ABC

澳新銀行的經濟學家戴姆斯(Hayden Dimes)和普蘭克(David Plank)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第一季度核心通脹率的下降讓澳大利亞央行別無選擇,只能在五月份的會議上將現金利率下調25個基點」。

除此之外,分析師們還預計央行在八月份將再度出現降息。

但如果根據該預期,央行在2019年完成兩次25%的降息,那麼官方現金利率將降至1%。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的哈達德(Elias Haddad)則表示,儘管在同一個月舉行的聯邦大選給降息來了一些政治不確定性,但市場對澳大利亞央行下月降息的預期飆升至64%。但是哈達德認為,人們普遍預期的第一次降息將在六月份到來,而第二次降息將在今年年底到來。

之前,西太平洋銀行銀行和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已預測今年會有兩次降息。

2

央行降息,對每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簡單地看,更低的現金利率水平,將會鼓勵更多企業與個人去「借錢」與「花錢」,而不是「省錢」。聯邦銀行的經濟分析師阿爾德(Gareth Aird)表示,「如果現金利率下降,央行會通過鼓勵消費者支出與進行商業投資,來刺激經濟活動和通貨膨脹」。

他補充,「低利率會鼓勵企業和家庭通過借貸,而非儲蓄來促進經濟發展。」

儘管並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貸款機構會從央行降息中「節省」還款額,但如果銀行真的這麼做了,確實將給背負貸款的人們帶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打個比方,對於一筆基於30年的40萬澳元住房貸款,暫認為平均浮動利率為4.36%,貸款價值比為80%。而降息25%之後,每月的新還款額則僅為1914澳元,每月可節省還款額80澳元,一年下來則為960澳元。

但根據瑞銀預計,借款人並不能指望房貸利率會下調成與央行降息同樣的幅度。事實上根據瑞銀的預測,商業銀行至多隻會將房貸利率下調30個基點,或略高於25個基點。

瑞銀表示,「人們對於銀行業常見的誤解之一,是銀行的借貸成本與澳央行基準利率掛鉤或高度相關。雖然這一理論在較高的利率環境中是適用的,但在利率非常低的時期或當信貸利差擴大時,這種關係可能並不成立。」

那麼央行降息在降低了借貸成本的同時,是不是真的就能導致房貸需求上升,以及再現澳大利亞房市的繁榮?至少在瑞銀看來,答案並不樂觀。

「我們認為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引入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借款人償還貸款能力最低利率至少為7%。這意味著即便標準浮動利率或固定利率進一步降低,客戶的最大借貸能力也不會上升。」

瑞銀補充,房貸增長不但不會回升;事實上,緊縮貸款標準和聯邦大選的不確定性,都預示信貸增長將繼續放緩。

「房地產市場向更加無序發展的風險正在上升。」

除此之外,當利率下降時,省錢的吸引力隨之降低,人們也會更容易選擇把錢花掉;

這樣一來,已經低迷已久的澳洲零售業也似乎終於可以「緩一口氣」了。事實上,澳大利亞的經濟實質上是一種消費經濟。家庭消費在本地生產總值的占比接近60%。如今,不僅僅是零售,保險、醫療、教育、公用事業等也被納入家庭消費,但零售業與家庭消費聯繫仍然相對緊密。

再打一個比方,有兩個人,經濟狀況如下:A先生:中等工作收入,有一棟房子,也有一點存款;

B女士:在最近的裁員潮中丟了工作,租房子住。

如果在降息的刺激下,通脹率終於達到目標區間的3%,那麼會發生什麼?

其實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A來說,他的消費支出實際上並不太收到降息的影響。假如他幾乎每天都要慢跑,每年會買一雙新球鞋,那麼他會考慮3%的通貨膨脹,而一下子買很多雙鞋嗎?

通常不會。但是一旦球鞋的價格漲幅超過工資漲幅,他沒准還等一等,哪怕舊鞋多穿幾個月。

而對於B女士來說,只得用所剩無幾的存款去支付食物、生活必需用品與房租等必需費用,且希望快點找到工作。

有一天,A先生終於意識到了,雖然銀行賬戶利息幾乎止步不前,但物價持續上漲,工資上漲的水平也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事實上,以3%的通脹率計算,10年以後,10萬澳元的購買力只剩下7萬4千澳元;不到24年物價就會翻倍。

A先生開始思考:如何對抗通貨膨脹,進行資產保值?

還是回到剛才說過的買房子。A先生甚至可以用手頭上的這棟房子,抵押貸款買新房子。

除了房子之外,投資股票似乎也很有吸引力——畢竟通貨膨脹增加了企業的營收。另外,黃金、藝術品、奢侈品等交易也成為了A先生的考慮選項。

事實上,像A先生這樣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通常會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購買力降低的侵蝕。但是像B女士這樣失業的人,就沒有本錢自我保護了。

即使更多像B女士這樣的失業者找到了工作,勞務收入雖然看起來增加了,但實際上真正被通脹推升的卻是股票、債券、樓市等資產價格,而不是「人們的薪資、以及人們購買的產品與勞務的價格」的實體經濟。

每個人都希望口袋里的那枚錢真的值那麼多錢。

我們都希望明天的我們能買得起東西,但我們也同意明年的收費會稍微貴一點。

 

從事金融行業多年的資產管理人菏達(Anjum Hoda)在《虛張聲勢:中央銀行的遊戲及其如何導致危機》中寫道:「在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困境中,央行似乎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

但央行真的就是救世主嗎?央行試圖說服人們,低利率與印製鈔票會是通往繁榮的道路。最後雖然央行都一一照做了,

——但我們還是沒有看到繁榮的那一天。」



from 澳洲房產 – 澳洲新聞網 http://bit.ly/2UXUxPG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