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星期一

最後發現這才是中國經濟的現實。

作者:肖鋒

近年曆次降准都說是救實業,可最後都跑到了房地產上。

改革應當體現出13億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必須公平正義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好的穩定因素。

股市又現千股跌停,重歸“2”時代;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行,尤其,中美戰一觸即發,攪動朝野。

最近一個季度的宏觀數據普遍低於市場預期。不僅民間下滑,而且地方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後繼乏力,一些地方財政壓力,欠薪事件頻發。一度“進入新周期”之類樂觀預期已經破產,有評論甚至發出“經濟凜冬將至”的警告。

接著是7000億降准加快了印鈔機轉速。近年曆次降准都說是救實業,可最後都跑到了房地產上。這次等著瞧。

無疑,中國經濟正處於陣痛期。這個時期尤其能考驗一個國家的方向感和信心。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我們能否向著一條更加健康的市場化道路走下去,能否堅持推行各項改革,考驗著從決策層到執行層的每一個人。

而在此陣痛期之中,去槓桿的過程就是在刮骨療毒,有些人熬得過去,有些人熬不過去,企業破產、人員下崗。誰將最終承受這場陣痛?當然是平民百姓。

經濟陣痛期更應寬鬆環境,除了貨幣政策相對寬鬆外,主要看微觀層面,即必須做到救民企、強民需、減稅費、保就業、寬環境這五個方面。

在救民企方面,尤其要關注的危急狀況。眾所周知,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據統計,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多數都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

給中小型企業的“政策紅包”,必須針對其綜合成本過高這個痛點。應該看到,降低其場租成本、物流成本、人員成本是個相對緩慢過程,而降低稅費成本卻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有金融支持更是關係到中小企業生存下去的命脈。

當前利率兩極分化,能借到錢依然能借到,借不到錢的企業更借不到。為防止經濟陣痛期中小企業陸續破產,必須出台從金融貸款到財政扶持在內的相關政策,但願降準的資金中小企業們能夠得到。

還有去產能,騰籠換鳥,驅趕低端製造業,可產業馬上就能高端得起來嗎?問題是籠子倒是換了,舊鳥沒了,新鳥沒來。項目和稅收流失了,搬離去了東南亞。

界過於熱衷造概念、追概念,什麼互聯網思維、新零售、區塊鏈,最後發現苦×的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的現實沒了製造業包括低端製造業經濟必然“凜冬將至”。

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最近發文:中國專家誤判太多!中國對研究不充分:特朗普會對中國發動製造業回歸併且掀起創新潮;特朗普減稅會成功,中國卻在失去理智地騰籠換鳥,挖空心思增加稅收。

特朗普減稅計劃已經讓一些企業答應回到美國辦廠了,包括美國自己的企業,還有日本的、韓國的、歐洲的等,還包括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曹德旺到美國投資辦廠什麼條件呢?零地價,可能低至15%的稅收。

所以,特朗普對中國最大的挑戰,短期看是貿易戰,長期看是減稅、振興美國製造業。

在強民需方面,現在有升級,也有消費降級,政策必需在讓百姓有錢消費、敢於消費下功夫。在國家去標杆和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投資和外需均不樂觀。傳統經濟分析中三架馬車除去投資與外需外,就剩下消費了。

當前,我們一方面看到新中產群體掀起的類似“到日本買馬桶蓋”的消費升級浪潮,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許多百姓沒錢消費或不敢消費的困境。因為錢都壓在房子上,因為生活開支大、不可測因素多,所以不敢消費。

個稅調整如能在子女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有專項扣除,這無疑對於減輕人們養家負擔、提振消費慾望是一大利好。

在保就業方面,貿易戰導致一些企業倒閉、出現下崗潮是一大挑戰,今年人數再創新高的820萬人大學畢業生是另一大挑戰。可有些地方還在清理外來人口,還在清理街邊小店。城市光鮮亮麗了能當飯吃嗎?

越是處於經濟陣痛期越是要寬環境。只要給人們寬鬆的環境,人心就會穩定。

改革應當體現出13億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必須公平正義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好的穩定因素。

來源:功夫財經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KpKfm4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