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人來說,幾乎所有的學問都來源於《易經》。
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也是一個精通《易經》的人。
傳說,魯班曾經雕刻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小木人,刻完后忽然想起《易經》中有一句話“元亨利貞”。
這四個字是乾卦的卦辭,代表了世間萬物的一個生存法則,春夏秋冬,生生不息。
魯班在小木人的背後刻上“元亨利貞”四個字,還給小木人取了個名字叫“慧聰”,順手把它放在祭台後,就把這事給忘了。
過了將近三個月,魯班像往常一樣祭拜。一束香不知怎麼回事,掉到了祭台後面。
魯班去撿那束香,無意中看見小木人,驚喜地喊了一聲“慧聰”。
小木人竟然答應一聲,站了起來,並且走了過來。
原來,小木人背上刻的“元亨利貞”幾個字起了最大作用,機緣巧合,又放在祭台,正好被人拜了九九八十一天,使它有了生命,喊它的名字,就喚醒了它。
從此,魯班更加勤奮地鑽研《易經》,他的建築技術和木工技藝突飛猛進。
他的弟子把師父一生創造的知識都記錄下來,後人稱之為《魯班經》,這本書里就有“元亨利貞令”的記載。
《魯班經》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上的,和《易經》息息相關。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01
凳不離三。
寓意:和睦相處。
過去的長條木凳,可以讓好幾個人坐在一起。
長凳的長度,不能是一個整數,它的尾數要帶一個“三”,如二尺三,四尺三等等。
“三”作為數字,屬於離卦,離為火,火對應五德中的“禮”。
三人成“眾”,大家要想聚在一起,坐在一起,沒有衝突,就要遵守人與人之間的“禮節”。
02
門不離五。
寓意:財福滿門。
過去的門,無論大小,長寬的尺寸要帶一個“五”的尾數。
“五”作為數字,屬於巽卦,巽卦的方位是東南方。
古人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這樣便於採光。
只有官府的衙門才會開正南門,一般民居都是要偏東一些,也就是開東南門,因為古人認為巽位(東南方位)是財位,而大門是整個家宅的“氣口”,這樣便於吸納財氣。
“門不離五”也有五福臨門的意思。
03
床不離七。
寓意:生活安穩。
過去的床的長寬尺寸,尾數要有“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等等。
“七”作為數字,屬於艮卦,艮卦代表山,有穩定、安靜的含義。
床的安穩,用來象徵生活的安穩。
什麼是生活安穩?就是晚上能睡得著,沒有良心不安,沒有對明天的憂慮,也就是俗話說的“心安穩,床安穩”“睡不著覺,不能怨床歪”。
04
棺不離八。
寓意:積德行善是給兒孫積福。
過去的木匠打棺材,不管去世的人有多高多矮,棺材一律是八尺,不能多也不能少。
“八”作為數字,屬於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厚德以載物。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積累的財富反而會讓後代好逸惡勞,帶來災禍,所以人活著,不如積德行善,可以給子孫帶來福報。
05
桌不離九。
寓意家庭興旺。
這裡的“桌”指過去吃飯的方桌或者八仙桌,桌子的長寬高度尺寸,還是要帶個“九”的尾數,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四尺八寸九分等等。
在《易經》中,“九”代表“陽”,是一個吉祥、神聖的數字,可以象徵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
人在桌子上吃飯,民以食為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有吃有喝,衣食無憂,家庭興旺。
來源:搜狐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V0dOff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