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

最新這項科學研究 或將徹底改變人類命運

中國,華北、東北等多地持續高溫或桑拿天,韓國、日本等地更是創下有氣象觀測以來的最高紀錄,高溫中暑致死人數也在不斷攀升。歐洲許多地方則正經歷高溫和乾旱的雙重夾擊。

科學家們在刊登在《自然?變化》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地球的進一步增加將使美國和墨西哥的自殺人數明顯增多。且自殺頻率將會在本世紀中期增加1.5%到2.3%,或者每年增加4萬名自殺者。有研究表示,這相當於經濟危機或者重大社會變化時的自殺者的增長情況。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是事實,認為“全球變暖存在,且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

科學界普遍認為,距今7,000年前最後一次冰川運動結束,標誌著全球進入現代氣候時代,19世紀的工業革命是氣候變暖的開端,隨之而來的工業發展催生了全球變暖。1824年傅里葉(Joseph Fourier)提出了“”的概念和原理;1859年丁達爾(John Tyndall)通過實驗發現,微量的能改變整個大氣層的熱輻射平衡;終於在1938年,英國一名蒸汽動力工程師卡倫德(Guy Callendar)首次提出“全球變暖”的觀點,“我們到處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出千百萬噸的二碳,而正是二氧化碳在改變著氣候。”

眾所周知,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地氣系統吸收便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後者將導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情況,危害著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除此之外,溫室效應和霧霾也不無關係,當陸地溫室排放造成大陸氣溫升高,與海洋溫差變小,便會造成空氣流動減慢,霧霾無法短時間被吹散,很多城市霧霾天氣頻繁,人們健康飽受威脅。

事實上,在過去百多年裡全球大部分地方都變暖了,有觀點表明,20世紀30年代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期,1983年到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在過去1,400年來最暖的30年,而過去的三個年代也一個比一個溫暖,21世紀第一個年代可以說是1850年以來最暖。從全球氣溫變化的數據記錄表來看,似乎也印證著全球氣候變暖一說。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1988年成立,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署(PNUE)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自成立以來,IPCC召集國際上許多著名科學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從各種觀點和角度對地球氣候變動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目前已經完成並發布了5次評估報告(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和2013年),並逐漸成為引領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的權威機構。

IPCC曾在2013年第5次報告確認世界各地都在發生氣候變化,該機構稱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許多觀測到的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時間裡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相比之前的評估報告,2013年的報告更為肯定地指出一項事實,即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已成為自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2016年4月22日地球日這天,174個國家和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歷史性地聚集在一起,共同簽署了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起草的氣候協議,限制全人類的排放。到了2016年9月,共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8%的中美兩國共同加入了這個協議,其他三十多個國家也在之後幾周內相繼加入,該協議在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希望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增溫控制在2℃以下(相對工業革命前的溫度而言),並儘力控制在1.5℃以內。

作為普通大眾,當我們在談論氣候變化的時候,也應該謹慎引用“全球變暖”或“全球變冷”的概念(圖源:新華社)

各國紛紛制定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無疑說明,大家已經認可並相信全球變暖一說,那為什麼又有人稱全球變暖是騙局?同時又有全球變冷這一說呢?

事實上,全球氣候是“變暖”還是“變冷”的觀點紛爭由來已久。

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暖趨勢並沒有持續下去,1947年到1976年的全球性寒冷天氣,就曾讓許多氣象學家驚呼“小冰期到來”。上世紀60年代初,氣象學家們公開談論說,雖然全球溫度直到40年代一直都在變暖,但是最近的溫度在下降。從當時的測量來看,二氧化碳在穩定地增加,那些年的氣溫卻在下降,這是用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所無法解釋的,一時間,連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代表全球氣候變化的觀點也甚囂塵上。

有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特別是60年代以來,在北極和靠近北極的高緯地區,氣候明顯變冷,這些變化在氣象觀測、生物生態以及自然界許多方面都有明顯反映,比方說北大西洋的結冰範圍擴大,形成了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廣大地區的幾十年來未見過的酷寒。由於北大西洋海水凍結,在格陵蘭島和冰島之間曾一度連結成為天然“冰陸”,北極熊可以在“冰陸”上自由通行;在美洲,美國的植物生長期比40年代縮短了半個月;日本的物候觀測結果表明,日本櫻花的始花期比50年代推遲了。

於是20世紀70年代初,全球變冷逐漸成為學術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按此規律,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同樣是在197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拉蘇爾(S. I. Rasool)發表觀點稱,未來50年里,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時不斷向大氣排放的細塵將會遮擋大量陽光,地球平均溫度將下降6℃,如果這種狀況在未來5年到10年內未有改觀,氣溫下降將帶來冰河時代。

日本氣象廳朝倉正1973年撰文預言,地球將於21世紀進入“全球變冷”。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環境研究所布萊森認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緩慢地進入另一個大冰河期。1975年《新聞周刊》在一篇題為《變冷的世界》的文章里表示,經歷了異常溫和的75年,地球氣候似乎有所變冷,這是我們面對的關鍵事實,氣象學者幾乎一致同意,全球變冷趨勢會在本世紀餘下幾年降低農業生產力,1945年到1968年間北半球平均地表溫度下降了半攝氏度,1964年到1972年間美國大陸地面陽光照射量減少了1.3%。

1997年,M·E·拉米約在《古海洋學》(paleoceanography)上發表論文稱,全新世(Holocene)作為間冰期的一萬年已經過去,如果沒有人類干擾,緊接著的冰期已經來臨。俄羅斯的部分科學家認為,對地球氣候影響最大的是太陽亮度和太陽活動的變化,由於今後數十年,太陽的發光強度逐漸下降,太陽將進入活動消極期,地球溫度將會隨之下降。就職於俄科學院天文台的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一直從事宇宙實驗研究工作,主要對太陽進行觀測研究,他認為全球變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陽活性發生變化,全球變暖將逐漸停止,即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長了4%。

到2007年,阿布薩馬托夫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過了全球變暖的高峰期,全球變暖主要是太陽幾乎在整個20世紀持續保持不尋常的高發光度造成的,太陽的發光強度正在逐漸下降,大約在2041年會降到最低點,正是這一點將成為地球顯著變冷的原因,但海洋會推遲地球顯著變冷的過程,全球變冷的高峰期將出現在2055年到2060年。

無獨有偶,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托馬斯·J·克羅利2008年11月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總結了他二十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地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冰期,北半球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歐洲、加拿大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將很有可能被覆蓋在一個永久的冰原之下,但大量溫室氣體的釋放似乎阻止了地球進入這一周期。

事到如今,不論在科學界還是在大眾認知上,持全球變暖觀點的人仍然居多,但認為全球變冷的科學家也是寸步不讓,雙方各執一詞,又都能拿出不同證據來論證自家觀點,事實真相如何尚未有定論。

來源:多維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LuKXu1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