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

個稅砍消費社保殺死小微 中國經濟慘了

稅制改革,改一次,稅就增加一次。

2006年提高個稅起征點,結果2006年的為3.48萬億元,比2005年同比增長了20.94%;2008年再次提高起征點,雖然只提高了400塊,但當年稅收增加了8600多億元;2011年再稅改的時候,稅收增速達到22.58%,是GDP增速的2倍多。

去年,中國稅收增速再次超過GDP增速,“可喜可賀”的是,新個稅政策在2019年1月1日就可能要全面實行了。

根據草案,擬自2018年10月1日起,先將工資、薪金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元每月,並使用新的綜合所得稅。

看來,那些在人大網留言起征點提高到七八千乃至一萬的“民意”,做出的努力還是不夠。

這套路說實話,不是大家看不透,而是布局太超前。還記得2017年的局大規模招人嗎?國稅局招人占國考總人數的65%,這些人就是未來個稅、房產稅排查的主力軍。

據稱,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對存量個人低凈值賬戶和全部存量機構賬戶的盡職調查。朋友,手裡多少錢,將來國稅局可能比你自己還要清楚。

永遠優惠

除了5000元的起征點,也是一個爭論點。香港最高的稅率只有17%,即便是美國,最高也只到39.6%,只有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特別突出地到了45%。

不過,是對富人徵稅嘛,從調節公平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鼓掌歡迎。但問題是,按照個稅政策,這一批被收45%的人大多是剛被P2P收割過的中產,而真正的富人卻享受著低稅率甚至免稅的優惠。

拿死工資的人的確就是那群最好欺負的人,反而做微商、網紅的那批人逃稅逃成千萬富翁。

個人所得,包含的是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加上新增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像冰冰們一般都是用勞務報酬所得來計算片酬等的稅款,最高稅率不過40%,比個稅優惠不少,再用幾個企業“避稅”一圈,實際稅率就很低了。這次把勞務報酬加進個稅計算範圍,也不枉小崔這一番折騰。

好笑的是稿酬這一塊,我國本身對稿酬的起征點就是800元,38年沒變,現在加進個稅裡頭,也不知道靠寫字的人是該哭還是該笑。

重點來了。圍觀過黃曉明事件的各位都應該明白,無論是明星還是富人,真正賺錢的都不是他們明面上的業務,而是參與資本活動之後的利得。說白了,一個是炒股,一個是房地產。

但草案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它所得是按差別化徵稅。具體來看,只說股息紅利,持股超過一年的,稅負為5%;一年以下一個月以上的,稅負為10%;持股一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而對於股票轉讓產生的溢價所得,我們國家更是大方到免徵所得稅。

也就是說,ST長生的大股東套現3.5個億,但是稅卻不需要一分一厘。

這讓老老實實工作拿工資,被扣稅45%還被罵收入畸高的那群人情何以堪?人家大股東以億為單位收割韭菜還能得到庇護,反倒是這群不該成為矛盾爆發點的中產成了槍口所向。

另一個就是房地產,稅率為20%,遠遠低於個稅上限的45%。想要控制房價,我國的做法是把買賣掐死在搖籃里,而不是對交易加限制。個稅出台地飛快,房地產卻一直沒得到稅收上的控制,通過行政手段,最後我們的房價不僅沒跌,反而帶著整個市場冰凍,連剛需都買不了房。

最後,股市和樓市變成韭菜的屠宰場,中產被外圍的職工罵得死去活來,富人卻穩坐雲端。長此以往,人人都只嚮往股市和樓市的一夜暴富,做實業的反而是最傻的那一批人,有苦難言。

殺死小微企業

除了稅改,還有一件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就是將個人社保劃歸到,由稅務部門進行徵收。

當然,稅務局高效,人也多,把社保移交到他們手裡,不交,少交的事件會大大減少。

但是,社保不是我們職工的福利來著嗎?怎麼感覺移交給稅務局之後就變成了我們的義務?這是順理成章地把社保實質上變成稅了嗎?

這種實際意義的轉變,背後無奈的現實是,“社保”賬戶里看來真的是沒什麼餘糧了,不然也用不著大動干戈地讓稅務局來做惡人。

這樣的現實下,企業生存更加困難,稅務局辦事從來沒有什麼心慈手軟。

以往,企業不給員工交社保或是按最低標準交社保的話,企業收到的處罰通常就是罰款,數額在一倍到三倍之間,當然還有可能取消企業獲得榮譽的資格。

但是落在稅務局手裡,參考逃稅漏稅,只要偷稅數額占應繳數額10%以上或在1萬元以上的,或是兩次因偷稅被行政處罰後再次偷稅的,企業負責人就會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更嚴重的,最高要坐7年牢。

在各項成本飛漲的大背景下,稅務局要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對社保的監督,中可能會死一片。

對企業主來說,與其坐牢,還不如破產,不是嗎?

救不起來企業再無中小

最新個稅政策只是對職工的象徵性減負,其實並沒有從深層次為職工騰出更多消費空間。

僅僅1500元的起征點提高,說實話,被通脹和工資漲幅沖一下都沒剩下多少了。而按著國人安居樂業的傳統思想,買房又是人生的目標,這麼一點減下來的稅估計連還房貸的利息都不夠。消費從哪裡來?

經濟體沒有消費,談什麼都是空想。

至於企業,同樣的障眼法,看似把小型企業的增值稅率降低,從17%降到16%,但事實上,封鎖企業的避稅管道加上社保的嚴格監管之後,中小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

我們堅決支持企業合法經營,同時也呼籲相關部門為中小企業減負!沒有中小企業,沒有他們貢獻的50%稅收,60%GDP,80%城鎮就業,朝哪裡走,就業怎麼辦?以前我們的擔憂是中國經濟如何實現軟著陸,現在我們得開始擔憂如何在中國街頭安全地行走。

個稅只是一方面,但是折射的卻是整個社會的迷思。

來源:馬蘭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Pp7fj1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