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貿易戰關鍵時刻 傳中南海擬胡春華頂替劉鶴 消息詭異

胡春華和劉鶴(網路圖片)
和劉鶴(網路圖片)

記者/主持人:岳文驍

來源:希望之聲  (記者岳文驍綜合報導)「中美」正成為2018年的全球關鍵詞。中興事件尚未完全化解,就關稅問題摩擦讓雙方均滋生出不滿情緒。有消息說,中國輿論場已經將怨言焦點意外轉向了中方談判牽頭人劉鶴,甚至傳中南海高層有人提議讓另一副總理胡春華頂替劉出面談判。據近期跡象及中南海權斗「傳統」,傳言略顯詭異。

傳言爆稱有人提議胡春華替劉鶴和美國談判

總部位於北京的《多維網》6月23日發文稱,華盛頓再三對北京施以關稅懲罰,讓北京當局「有些下不來台」,在美國宣布有可能後續再對中方實施高達4000億美元額度的加征關稅措施後,如果中方仍採取同等規模報復措施,則意味著中美之間碰撞的「量級」將上探萬億規模,這樣的規模將令中共政府難以「輕易消化」。

文章稱,這樣的貿易衝突「讓外界對此前聲勢浩大的三輪中美經貿磋商的真實成效不禁產生質疑」,因此在中國輿論場上已經有聲音質疑,「北京在操作中美貿易摩擦的具體人選上是否應當繼續發掘更優選擇」。

該文聲稱,中南海對這次牽頭中美經貿磋商的中共副總理劉鶴有所不滿,有傳言說,「一些高層提議由另一位副總理胡春華牽頭繼續,以兩人合作或後者獨領,試圖尋找解決這場已持續數月的經貿摩擦的新路徑。」

文章還強調,儘管這樣的傳言真假難斷,但長期從事理論工作與頂層設計的劉鶴,遇上慣於談判交易的川普,大概有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而傳言宣稱胡春華受到高層屬意的原因。或是因為胡曾在地方從政多年,加之在廣東主政,對外交流經驗豐富,確是較為合適人選。

事實上,在前三輪中,中方代表成員已兩度臨陣換人,包括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赴華作第二輪談判的前一天,在6月1日宣布免去朱光耀的副部長職務,同時任命廖岷為財政部副部長。朱本是前兩輪中美貿易談判主要成員,中方臨陣抽走人員一度引起猜測。

另外,在5月中的中美第二輪貿易談判中,對比首輪,中方團隊也不見了中共財政部長劉昆及中共商務部長鐘山,但多了廖岷(中財辦)、羅文(工信部)、韓俊(農業部)三人。

對於劉鶴和胡春華兩人的實力以及與的關係對比,早前媒體均有分析。

其中,劉鶴被認為是習近平信任的最核心人員之一,有「中南海頭號智囊」之稱。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劉鶴主管國家經濟金融命脈,是國務院4名副總理中最具實權者。

對於胡春華,港媒前述報導認為,胡春華雖然也有可能參加談判,但他對外的談判經驗「少之又少,不足以扛起大旗」。

胡春華和劉鶴均在今年兩會上開始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從兩人上任後的公開活動顯示,胡春華接管了汪洋原來負責的農林、扶貧、水利等領域的工作,同時也負責商貿工作,但商貿中最重要的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已由劉鶴接管,也就是說商貿領域工作被拆分。

也有分析人士在關注劉鶴和胡春華的分工與過往慣例不同,指出中共國務院高層的工作機制出現「怪現象」。

比如,從就任後的多個行蹤來看,經貿領域似乎由劉鶴與胡春華共同管理:飽受關注的中美貿易談判是由劉鶴領銜的。但中共國務院內,負責對外經貿的商務部與負責進出口的海關總署卻是由胡春華主管。

香港《明報》5月29日有文章據此分析認為,劉、胡二人分工似乎是劉鶴負責對外談判,但回國後談判結果要由胡春華落實。文章形容這是中共國務院高層「過往少見的怪象」,顯示其工作機制發生了變化,有些像「舞台劇的AB角制度,當A角的演員臨時抱恙或有事,就由B角演員頂上」。

劉鶴壓力山大背後涉高層權斗?

就在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向中共當局放話,針對中方之前對美國500億商品加征關的反制舉動,美國將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而且,如果中方繼續搞「反制」,美國將再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加征關稅。

隨即,有經濟學者指出,這意味著中美雙方的貿易衝突領域將擴展升級。

對於中美貿易談判並未奏效,早已引發中方高層焦慮。《華爾街日報》曾引述一位身在北京的政府顧問的消息稱,劉鶴在國內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金融時報》也曾刊文稱,在北京,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劉鶴擁有一份「中國最糟糕的工作」。

文章指出,劉鶴眼下面臨的挑戰是,在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圍繞貿易失衡、相互投資限制和中國產業政策的分歧試圖談判達成永久和解之際,確保雙方之間的停戰狀態能持續下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可能會危及這位副總理推進其他緊迫問題(比如人民幣國際化和國企改革)的能力。

對此,海外阿波羅網》在相關報導中分析稱:美國沒有按照中共體制需要的套路出牌,並不是劉鶴個人誤判形勢,而是中共體制的痼疾使然。「在體制與體制的對撞中,中共很難適應民主制度的做法,除了其宣傳攻勢,左右國人的喜怒哀樂,核心問題往往一籌莫展。」

事實上,早在劉鶴5月帶團赴美進行中美第二輪談判之際,就流傳著劉鶴負擔很重,擔憂談不好難以回去交代,網上已經見到不能像李鴻章當年在日本簽《下關條約》那樣的說法,意思是不能「喪權辱國」。那樣說不定北大會「爆發學生運動」云云。

而且,官方喉舌《環球時報》隨後發表的一篇社評似乎坐實了這種說法。《環球時報》針對削減2千億美元順差,稱中方也希望此次磋商取得結果,但中方代表團不可能帶回一個「不平等條約」。

法廣指出,這樣過分的用詞很危險,弄不好就是把雙刃劍。

《新唐人》援引海外有觀察人士指出:「當初外界都確信是習近平指派劉鶴為特使出面牽頭與美國方面進行談判,那就意味著劉實際代表的是習近平,如果現在中共黨內真的出現對劉鶴否定的輿論,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變相對習的否定,這在客觀上必然給習近平增加壓力。」

《美國之音》也曾引述專家分析稱,習近平如果在中美貿易戰中妥協,會在黨內面臨「政治風險」。這或許是在暗示,中共內部依然暗流涌動,反習勢力很可能利用黨內外輿論綁架習近平跟美國對陣,再利用貿易戰重挫中共經濟作為借口反擊習陣營。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MWI6vU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