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星期五

百度百科為習近平修改了「工農兵學員」詞條(高新)

「工農兵學員」習近平(後排右三)在清華大學的一張合影照。(Public Domain)「工農兵學員」(後排右三)在的一張合影照。(Public Domain)

本專欄的上篇文章《當年習近平為代表的工農兵大學生被鄧小平斥責為「清華小學」的產物》已經介紹了習近平在清華大學當工農兵學員期間,該校黨委負責人在鄧小平親自召集的座談會上向鄧小平訴苦說:現在清華召進的工農兵學員文化素質太差,許多隻有小學水平,進了清華還得補習中學課程。而到梁家河插隊落戶之前的習近平雖然已經不是小學水平,但他的數理化知識僅是初中一年級的那一點,所以當時沒有象王歧山一樣被推薦進入某大學文科,而偏偏知難而上,憑著自己的大糞變沼氣的理論和實踐進入清華大學化工系,肯定也是要被補習中學數理化課程的。「文革」中被耽誤的初中兩年和高中三年的數理化課程再加上「文革」前清華生需要五年學完的該校本科課程,「文革」前的正經清華畢業生總共要花十年學習的內容,人家習近平就花了四年。1979年夏天他和陳希一起拿到清華化工系的畢業證書後,陳希能夠被分配到家鄉福州大學化工系任教,再加上他隨即通過了清華化工系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足以證明他在當工農兵學員期間也還是有真才實學的。至於習近平,四年清華工農兵學員期間佔了相當一部分課時的課肯定難不倒他,但專業課好壞他肯定是無所謂,反正畢業后是到領導身邊當秘書,有政治課的那點「知識」就足夠應付了。

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後,數十萬與習近平同齡的知青終於迎來了靠自己的成績脫離苦海,憑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重新獲得了城市戶口的平等競爭機會。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在感恩鄧小平之餘,卻從來不知道就是因為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領導彙報了習近平這樣的清華工農兵學員水平實在太差,深受刺激的鄧小平這才當即拍板,立刻廢除令習近平等九十四萬人先後受益的「推薦工農兵」制度,馬上恢復大學考試招生制度。

根據日後擔任過中共部長、當時是清華主要負責人的何東昌的回憶,如果不是他和清華當時在場的另外一位負責人大膽向鄧小平痛陳該校的工農兵學員水平和文化素質之低徹底激怒了鄧小平,恢復高考制度的決定就不會來得那麼快,至少還會再拖一年時間。

筆者在上篇文章里已經介紹了百科曾經對「工農兵學員」的定義和評價。之所以用了「曾經」二字,是因為在習近平提出兩個三十年不能否定的「新思想」之後,百度奉命將此前對工農兵學員「略有貶意」的評價和對「推薦工農兵上大學」制度的批判和否定徹底修改。

筆者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的如下這段內容全部刪除:由於毛澤東堅決反對高考,中國又恢復了唐朝以前的推薦制度。大學新生直接從工人、農民和士兵中推薦產生,而不是通過高考。報名者必須當過三年以上工人、農民或士兵。這就是『工農兵大學生『以及工農兵上大學的由來。工農兵大學生在校期間被稱之為工農兵學員。當時令人羡慕的身份,如今卻略有貶意……。1972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過推薦上大學的學生是幹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或者出賣人格。同時,本科學制從四年縮短到兩三年。由於在勞動中荒廢了學業,以及新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教授抱怨說不少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還不如』文革』前的中學生。『工農兵學員』是世界教育史里的一大笑柄。」

因為當今聖上習近平是工農兵學員出身,所以百度百科奉命徹底刪改之後的對「工農兵學員」和當時的「推薦工農兵上大學」制度的定義和解釋變成了:

……這種推薦制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嘗試。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有在單位表現特別突出的人,一經當地「革命委員會」推薦,政治審查合格后,即可成為「工農兵大學生」。

把「『工農兵學員』是世界教育史里的一大笑柄」一句直接改成「這種推薦制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嘗試」,這和習近平把「十年浩劫」改成「十年艱辛探索」如出一轍。

不過呢,百度百科被迫把「工農兵學員」的原詞條內容改成如上所引述的這樣,但還是在該詞條的「發行郵票」一節里斗膽保留了部分實話。這部分實話內容是:1976年9月6日我國發行了《工農兵上大學》郵票一套 。發行背景是:文革伊始,全國高校陷入動亂之中,大學招生工作從1966年至1969年中斷了4年。1970年恢復招生,狠批了所謂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廢除了高考,實行推薦,名曰「工農兵上大學」,被讚美為教育革命的偉大成果,定性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當時郵票的圖稿被送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革命大批判組」徵求意見時,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這套郵票很好,實行開門辦學,把教育同三大革命運動緊密結合起來,有力地批判了舊學校的三脫離狀況」 。

1976年的故事片《決裂》反映了與舊教育制度的鬥爭,讓工農兵直接上大學,其情其景與郵票第一枚「滿懷豪情上大學」異曲同工。第三枚「大課堂」,意思是被推薦來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大多數本來文化基礎差,上了大學后一下被派往農村「學農」,一下又安排到部隊「學軍」,還要像郵票畫面所表現的那樣深入到廠礦工地「學工」 。

至於當時的習近平所在的清華大學工農兵學員的具體狀況,似乎是為了配合習近平黨內「稱帝」的的召開,中國大陸內地的公開網站上于2017年7月刊登了一篇題目為《特殊年代的清華人:工農兵學員》的詳細報道文章。文章中說: 1966 年開始,清華停止正常招生,一直到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清華招生才回到正常軌道上來。不過,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清華園中也曾有過一批特別的學生:工農兵學員。

工農兵學員的學制最初為三年半,1975年改為三年。按照《報告》的計劃,工農兵學員的招生方式為「廢除修正主義的招生考試制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入學文化條件是「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而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學制根據各個專業具體要求分別為一、二、三年,另有學製為幾個月的短訓班;學習內容是「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緊密結合三大革命運動實踐,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戰備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文、理、工各科都要參加生產勞動」。

由於政治學習、學工、學農、學軍佔據了學習的主要內容,專業課學習時間和效果實際上都很不足。清華大學在1972年規定,切實保證學員在每學年39周中有81%的業務學習時間,保證教學總學時中75%到80%的時間用於業務學習,但是事實上只能保證50%左右,因為大部分學時還是被入學教育、政治報告、政治討論、大批判會、排練演出、慶祝活動、野營拉練、挖防空洞、挖坑栽樹、挖河清泥、清理倉庫、迎接外賓、看內部電影等等所佔用。由於教學總學時減少了50%、教學內容減少了40%,一些教師表示不滿並提出批評,因而如何看待教學質量成為階級鬥爭的反映。「資產階級還要在這個領域,利用他們某些文化的優勢,反對無產階級的佔領」。在「政治第一」甚至「政治就是最大的業務」的支配下,學時得不到保障。

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從「大學生」到「工農兵學員」的改變,使得他們的政治任務也發生了改變。按照工宣隊的要求,受教育者要幫助教師改造世界觀,同時改造自己的世界觀。1970年春,試招的清華大學工人班學員自發地提出一個口號:「我們上大學,還要管大學,像工宣隊那樣改造大學」,後來改成清華大學直至全國性的工農兵學員要奉行的宗旨:「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這一「上、管、改」的口號逐漸演變為文革時期大學的學員政治活動機制,主要用來在學員與教師之間劃定一種明確的改造與被改造的界線。學員們在入學之際和入學之後,都一再被告誡不是簡單地上大學,而是與具有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教師們爭奪教育權,並要佔領教育陣地。「工農兵上大學的根本任務是掌握文權、鞏固政權」。

無獨有偶,就在習近平志得意滿地在十九大上宣布為他量身打造的十九大「新黨章」獲得全票通過,他本人「全票當選」為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同時,中國境內的幾家網站都不約而同地轉載了幾個月前首次發表的一篇文章《當年周總理曾為工農兵學員的無知而大發感慨》。文中介紹當年周總理去世前曾痛心疾首地感慨:大學生理應是我們這個社會最有文化、最有知識的一部分人,而現在他們整天忙著造別人的「反」,革別人的「命」,連一些最基本、最起碼的知識都不懂,也可以說是無知到了極點。再這樣下去,我們中國怎麼得了!

當時周恩來的這番感慨是對時任中共外交部長姬鵬飛所發,因為此前《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時政消息「×××到達北京訪問,外交部長姬鵬飛到機場迎接」一句,被每天早上都要先有政治學習時間的工農兵學員念成了:「外交部長姬鵬,飛到機場去迎接」。

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紹,在文革期間被「培養」出來的歷屆工農兵學員總共有九十四萬人,一畢業就當了幹部。如上《特殊年代的清華人:工農兵學員》文章中還回顧說:工農兵學員雖然是貫徹「又紅又專」路線的結果,但其實在培養的各個環節都有著權力和交易,並不是紅色話語體系下的一片光明。以畢業分配為例,當年親歷者回憶道:我們這些工農兵學員的分配原則是從哪裡來畢業后就要回到哪裡去。但是有門路的人,特別是幹部子弟早早就找好了去處….(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從家鄉被推薦為清華大學工農兵學員的陳希被分配回家鄉福建,而從陝西延安地區被推薦進入清華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習近平不但沒有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且是離開校門當天就穿上了軍裝,成為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飆的正營級政治秘書。

如上回顧文章的最後一段內容是:「今天,當年的工農兵學員們仍然活躍在中國大地的各處。不可諱言,他們身上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沒有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紅色風暴中形成,對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普遍缺乏深入了解。不過,有的人不斷改造自我,有的人則在回歸過去。歷史的琴弦一向如此,每一次撥動之後,總會有著深遠的回音,可能是十年,可能是百年」。

對中國大陸上的文革浩劫瘋狂史知之甚少甚至基本無知的年輕一代讀讀如上內容,也許就會理解當今聖上習近平為什麼對「文革」的情感是那麼深厚,為什麼要求秘書起草的公開講話稿內容一定要體現出他習近平的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識是多麼淵博,但他自己照著稿子拉長聲調細讀慢念還是無法避免念錯的根本原因了。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來源:RFA 版權歸RFA所有,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bit.ly/2CPP2rF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