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星期二

閻錫山說了什麼讓中共害怕至今?

對寧漢兩個持截然相反的態度。(網路圖片)

商人的資本,以及豐裕之人的產業,都一概被沒收,已經完全實行共產”,“漢口方面將孔子塑像抬上遊街,橫加侮辱,顯然是毀滅中國文化。我即不與漢口往來,只與合作。”

閻錫山南京政府極表讚同,而對當時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則極為鄙夷,他認為,“武漢不倒,南京必失敗,時期愈延長,愈危險,武漢倒后,中國之軍閥,必不足以為之敵手也,應排除一切,專對武漢。”

閻錫山所以對寧漢兩個政府持這樣截然相反的態度,這從他對武漢政府派來的代表孔庚于6月17日抵達太原后的談話中,可以清楚地說明其原因,閻錫山對孔庚說:

“南京是國民黨的政府,蔣總司令是總理的信徒,是革命的。武漢是的政府。山西人已害怕,已決定約蔣總司令動員北伐,拒受漢口政府之命令”。

“武漢有一個鮑羅廷,是第三國際派來的,武漢政府完全為他所把持,一切事情非得他的許可,不能有所作為。武漢商人的資本,以及豐裕之人的產業,都一概被沒收,已經完全實行共產。”“漢口方面將孔子塑像抬上遊街,橫加侮辱,顯然是毀滅。我即不與漢口往來,只與南京合作。”

這也是閻錫山何以不接受武漢政府于3月11日任他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一職的原因。而在此期間,由於奉軍在津浦一線作戰失利后,準備向南京政府妥協,其中奉方只提出兩個條件,即“一、廢除共黨。二、與俄脫離關係,如寧方能行二條件,津浦戰事立即停止。”

在閻錫山看來,既然南京政府是堅決的,蔣介石是“革命”的,而奉方又把廢除共黨作為了與寧方合作的條件,那麼,與蔣介石合作既可遂其志,又不會招致奉方的報復,於是,他不久便通令全省易幟,並毅然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並與蔣介石攜手合作。

從閻錫山這種選擇上,可以清楚,他的易幟和後來討奉北伐的目的之一,是想要通過經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消滅、撲滅共產黨工農群眾運動,以及北洋軍閥等地方勢力。“4?12”清黨后,閻錫山曾多次向蔣介石提議“聯奉討共”,並勸促奉方與南京政府合作,“組織討共大同盟”。

在山西的第一個組織——太原支部,是高君宇受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李大釗委派,于1924年5月成立的。由張叔平、傅懋恭、紀廷梓組成支部幹事會,張叔平任書記。閻錫山對於黨派活動雖然一直限制較嚴,“4?12”清黨后,閻錫山也在山西“清黨”。

在“清黨”中,閻錫山提出了“清其法”重於“清其人”的做法。他說:“惟自本黨容共以來,共產黨之革命方法,公然侵入本黨者不少。喊叫的口號,實施的行為,多陷於共產化。劃分階級,挑撥爭鬥,誠認為招兵良法。本黨黨員不知不覺中,亦仿效之。此實本黨之大危險。亦民族殘殺之弊端。今日清黨,實為本黨之緊要工作。”

對於馬克思“按需分配”的理論,閻錫山也大加否定。他認為“就事實言,勞動者對其所生之產,無享有權,只能享受,勞動與享有分離,‘分配既不公道’,即‘不合乎人情’。生產的勞動為痛苦的,若成為強迫之被動的勞動,人必怠于勞動,則不‘適於生產’,其弊一”;“人之智,愚、巧、拙各不相同,乃使其獲得同等的享受,不足以激勵勞動創造,其弊二”;“親人之父母,不若親己父母,愛人之兒女,不若愛己之兒女,終老長幼之責,不能付之直系親屬,而付之政治,有老困於終,幼困於長之慮,其弊三”。因此,閻錫山認為“按需分配”不合乎“公道”,不合乎“人情”。

來源:KZG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bit.ly/2D7Fmra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