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現在的《易經》一般即指《周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周文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易經中有八律,它究竟告訴我們哪些內容呢?
一:覺人之詐,不憤於言
發現別人的奸詐也不在言語中表露出來,有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奸詐之人。如果我們堂而皇之的用語言去指責,怒罵他們,那麼這些人遲早會將奸詐之術用到我們身上,反之我們應該用委婉的語言去勸阻他們,引導他們。實際上很多人都喜歡熱衷於揭露人的奸詐一面,雖然出於好意,但一者對自己不利;二者別人又不傻,一起待久了,誰不了解誰啊!
二: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受到別人的侮辱,千萬不要在臉上表現出來,別人侮辱了自己,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亦或者是別人無心為之,但要記住一點,不要顯露出來,一者容易使矛盾激化,二者如果雙方是好朋友,給以後和好留下餘地!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圖片來源網路)
三:察人之過,不揚於他
這句話是說發現別人的過錯,一定不要宣揚出去。發現別人的過錯,並勸別人改正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把這件事宣揚出去,會使別人很難堪,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自己的缺點被宣揚出去,也不是很沒面子嗎?
四:施人之惠,不記於心
在別人有危難的時候接濟和幫助別人,並不用需要一直牢記在心。關於這一點我們參考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的做法就知道了,杜月笙死之前將欠條全部‘燒了,絕不允許自己的後人去討債。
五: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同樣如果得到了別人的恩惠一定要銘記在心,否則誰還會以後在幫助你?俗話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嘛!
受人之恩,銘記於心(圖片來源網路)
六:受人之魚,而學之漁
這句話就不用我們多說了,接受別人的接濟,還不如學會別人的本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啊!
七:識人之才,授之於權
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但小編傾向於看他有哪方面的才能就授予他什麼樣的權利,讓他更好的發揮他的才幹,也就是俗話說的叫做知人善用!
八:善於謀人,有容乃大
善於謀劃的人,首先要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再者才是籌划具體的事情。古人講究天·地·人和一,因為做事情的是人,當然謀事前先謀人才是上善之舉,而成就大事的人一定為肚量很大的人,心胸廣闊的人。實際上想成就大事,不僅要有非凡的智慧,還要有優秀的品格,這些說說容易,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當然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有時候做一個優秀的普通人也很不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人物的!
來源:照汗青歷史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pNIC4G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