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馬雲的危機

來源: 老鄧的財經天地,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鄧元傑注:這是我三年前的文章,證據如下:

原文寫於2017年11月23日,長9000多字,對和阿里進行了全面分析。現在看來,一語成讖。

下面開始。

====================

馬雲的日子,已經越來越難過了。

我們先從商業入手,看看今年雙十一的數據。

一、雙十一數據

雙11結束后,阿里公布未經審計的數據:2017雙11全球狂歡節總交易額達到1682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9%。同時宣布:京東全球好物節交易額達到1271億元。

都很猛!但是引起了雙方的撕逼。阿里認為京東把11月1日到11日的銷售都算進去,在「玩數字遊戲」;而京東則反擊說阿里「搞蓄水池銷售」,也就是過去二十多天先「憋著」,到11日全面銷售。

誰說的更有道理?鄧元傑認為顯然是阿里啊。不管事先憋不憋,也不管事後有多少退貨,統計的就是一天的銷售,實打實。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京東進步很快。1271已經是1682的3/4,京東和天貓已經越來越接近了。鄧元傑記得2007年參加一場商界研討會,京東的一個高管來介紹京東的發展,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京東的一個高管也略有尷尬,說「京東還不為人所知,說明我們還得努力」。

當時,京東2006年的銷售額是0.8億元,2007年雖然增長迅猛,但也只有3.6億元。相比之下,蘇寧2006年是249.27億。所以當時張近東根本瞧不上京東,甚至很可能沒有注意到,還在和國美比誰開的店多。但是現在十年已經過去,雖然蘇寧早已開了網上商城,年營收也達到了1500億元,但是京東2016年的營收是6582億,已經是蘇寧的四倍以上。今年有望破萬億,逐漸有了和阿里叫板的實力。

當時的我聽了京東高管的介紹之後,認定這是一家潛力無窮的企業,突然冒出京東工作的念頭。無奈一是放不下自己的飯碗,二是覺得自己比劉強東年紀大,放不下面子,所以沒去。事後來看,又錯失了一次發財的機會。不過,如果我抱著發財的念頭去,劉強東也不一定要我。

在十倍速時代,路線正確,很重要。

馬雲的路線曾經是一貫正確的,但是最近幾年好像越來越麻煩。

如果看銷售數據,阿里系基本上是京東的五倍左右。2016財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平台成交額達到3.09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2017財年,成交額達到3.77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1.6%。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現在巨頭的增長都在放慢腳步,但是阿里的增速還是弱於京東。那麼,未來幾年京東的交易額達到阿里系的1/3、1/2,不是沒有可能。

從搜狗、百度指數也可以看出。以百度為例(搜購也差不多),2014年以來的搜索指數趨勢如下。

看不清沒關係,給個數據:2014年初,京東的搜索指數是314,963,1,283,492,天貓194,711(「阿里巴巴」指數太小,忽略不計),京東基本上是淘寶和天貓總和的21.3%。到了2017年11月份,京東的搜索指數是325,595,淘寶551,883,天貓121,819,京東已經是淘寶和天貓總和的48.3%,將近一半了。雖然搜索指數和交易額不是線性關係,而且現在人們經常用手機APP購物,但是從搜索指數也能看出,京東追趕阿里系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監控交易額的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也類似。根據星圖數據對20家B2C電商平台進行監測,2017年雙11全網總銷售額達2539.7億元,產生包裹13.8億個。天貓(包括淘寶)銷售額佔全網比例66.23%,京東佔比21.41%,基本上是阿里系的三分之一。

無論是家電、服裝還是化妝品,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大數據還是,無論是拉合作夥伴還是網紅,雙方都已經短兵相接。在網紅方面,天貓從近萬名電商網紅中遴選出了600位「天團主播」,而去年天貓僅有250個,由此可以看出阿里系對網紅的重視。頂級網紅的月收入可以達到數百萬元。京東這邊呢,今年重點發力時尚領域,奶茶領軍,「一力降十會」。

劉強東笑得燦爛。除了因為「臉盲」找了個白富美,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近幾年,馬雲學他的時候,要遠遠多於他學馬雲。

二、馬云為什麼成功 

先說一句,能憑藉區區50萬元,在杭州帶領十八個人創業成功,做到世界電商老大,馬雲的能力毫無疑問是超強的。事後總結,我認為他能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只做平台。無論是阿里、淘寶、還是天貓,乃至後來的菜鳥物流,全是平台。但是做平台的人多,成功的很少,馬雲怎麼成功了呢?這就說到後幾條了。

2、超強的營銷力和執行力。阿里系的營銷實力很強,而領軍人物就是馬雲。做阿里之後,什麼「今年每天營收一百萬,明年要每天納稅一百萬」、「望遠鏡里都找不到對手」,種種「狂言」都很吸引眼球,極大提高了阿里系的知名度。而且,馬雲後來都實現了,讓人不能不服。當然,現在的BATJ都是從百萬軍中殺出來的,這方面的功力旗鼓相當,馬雲要對付京東就有些困難了。

3、把自己包裝成高科技公司,獲取暴利。這可能是跟亞馬遜的貝佐斯學的,貝佐斯總是說亞馬遜不是一家網上賣書的網站,而是一家技術公司,他在90年代就這麼說了。馬雲做阿里時也一樣,把B2B包裝成時髦的先進科技。

千萬別小瞧這個,這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檔次,而且對中國的眾多老闆極有吸引力。要讓老闆們覺得在阿里系做生意是一種榮譽,這樣他們就會乖乖討錢了。阿里對每個加入的企業收取高達十幾萬元的年費,早就賺足了錢。我2005年認識一個做鋁合金梯子的老闆,在阿里開了個賣貨的窗口,交了兩年年費,一共24萬元!一家企業十幾萬,上百萬家企業又要多少錢(雖然不是每家都交這麼多)?

4、平台聯動,越戰越強。也就是說,阿里系的各個平台會互相導流,基本上是一個有機整體。這黏住了大量用戶,尤其是現在的支付寶衍生出的螞蟻金服體系,在各個平台遊走穿梭,用各種手段吸引用戶使用,讓人不服不行。阿里系是一群平台的有機整體,有高達五億的用戶!

論做生意的手段之高,收錢之狠,我最服馬雲。馬雲就是靠著這些高明的營銷手段,在做阿里時就掙大錢了,所以在2003年做淘寶和支付寶時,有足夠的底氣N年免費,把易趣打得抱頭鼠竄,最後被ebay收購,現在基本上找不著了,交易量大概只有淘寶的千分之一。而當易趣衰落之後,淘寶的各種費用就上來了,把小商家宰得苦不堪言。後來看到京東挺火,馬雲立刻搞天貓,繼續提高收費……

能搞成多個人氣很旺的平台,讓商家不得不交錢,這本事杠杠的。「我收服務費,你們商家打價格戰是你們的事。」平台,最賺錢!良性循環的平台,更賺錢!

現在,阿里系(也是BATJ以及所有IT巨頭)的服務賣點是雲計算和大數據,收入和利潤增幅要明顯快于營收。比如2016財年,在阿里系平台上的成交額超3萬億、同比增長27%的情況下,營收達到1011億元,同比增長32.7%。2017財年更進一步:平台交易額增加22%,而營收達到1582.73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雲計算與互聯網基礎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50%左右。2018財年第二季度(2017年7月至9月底),阿里的雲計算業務保持強勁增長,比去年同期接近翻番,季度營收29.75億元。

繼續在用戶心中保持高科技的形象,馬雲做得很好!2018財年第二季度,阿里的營收是551.22億元,凈利潤174.04億元,同比增長146%。如果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計算,凈利潤就是220.89 億元(約合 33.20 億美元),同比增長71%,也很牛。

馬雲,阿里,就是牛啊!

但是,馬雲能成功,阿里系能成功,還有一條重要原因。這一條列在最後,但絕不是最不重要的,那就是:

5、國家的支持。

用一句高大上的話來說,就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

或者說,馬雲做了符合大趨勢的事情。

或者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當然,馬雲絕不是豬,他能力超強,成功絕不是碰運氣。我這裏只是想說:沒有國家在商業領域全面學習美國,甚至青出於藍,尤其是對電子商務大開綠燈,讓的電商環境比美國還好,這是阿里,乃至BATJ,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環境,環境啊!阿里的交易額和收入絕大部分在國內,國際交易不足總交易額的1/8。想想雙11一天的交易額就有1600多億,咱也不乘多,乘以20,一年3萬多億的交易額就出來了。如果一天的促銷需要提前飢餓半個月,京東的說法也不無道理哈!

從全球網站排名也可以得到佐證。taobao.com全球第10,中國第3;tmall.com全球第12,中國第4;alipay.com全球第40,中國第13;而alibaba.com全球第174,中國第64,差多了。

網站排名,2017年11月22日截取。

京東(jd.com)呢?全球第19,中國第5。

中國排名前五位的網站,居然有三個電商(第一是baidu.com,第二qq.com)!相比之下,amazon.com在美國排第5,ebay.com排第9。看來中國人的確更喜歡上網買東西。

但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是因為:我們國家的電商環境太好了!

但是,對於馬雲和阿里來說,環境卻在變得越來越不利……

三、阿里系是如何做大的 

如果我們從大環境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阿里系的壯大之路,就會對他們現在的處境有更好的理解。

馬雲在杭州創建阿里系,經歷了幾大階段,無一不是和大環境相配合。

1、1999年創建阿里巴巴。當時的大背景是世界環境下的網路熱,以及中國將要在2000年進入WTO。當時我們很擔心國外產品衝擊國內市場,所以讓中國的企業盡量走出去,和外國人做生意,符合國家的戰略意圖。阿里的創業,正好適合了時代的要求。

‍2、2003年創建淘寶,並在當年10月推出支付寶。

當時的大背景是美國的ebay已經做得很不錯了,而中國學習ebay的易趣還在虧損中掙扎。由於易趣什麼都學ebay,在交易中要剋扣幾個百分點的展示費、服務費之類,尤其是支付手段學習paypal,流程複雜,更並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所以發展始終不快。不過既然ebay發展很快,C2C也是個大市場,已經開始在阿里巴巴賺大錢的馬雲就盯上了。他採用的方式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切免費!

不僅對商家免費,而且大家使用支付寶,也免費!

什麼都免費,易趣當然招架不住。打價格戰根本沒希望,因為易趣都是風投,而馬雲有阿里巴巴這個高利潤網站。那怎麼辦?

易趣的應對措施居然是繼續向ebay靠攏。2004年6月,易趣宣布進入「網站整合期」,9月與美國eBay平台「成功整合」,從此每況愈下,直至基本上悄聲匿跡。

在哈哈大笑的同時,我們應該思考為什麼淘寶、支付寶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

因為:競爭的無底線。

可能有人會說:網路時代不都這樣嗎?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網站,大家都跑馬圈地,就看誰能挺住了。易趣挺不住,活該倒霉。淘寶免費培養市場,有錯嗎?

‍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2002年8月易趣接受了ebay 3000萬美元投資,早已頗有規模。只是後來淘寶做得超大,反而顯得當初的易趣很渺小。易趣(以及其他幾個先驅)已經把這個市場做得初具規模,馬雲進來只是讓市場在短期內繼續迅速膨脹而已。更何況,如果做到最後遲早要收錢,為什麼一開始不收錢,而到了一家獨大之後開始收取各種費用呢?

要免費也可以,應該一直免費。就像微軟在Windows中免費贈送瀏覽器,打敗了一份瀏覽器賣70美元的網景。微軟是憑藉Windows和Office的雄厚利潤做到的,而且一直到現在,IE都免費。

IE僅僅是一個軟體,哪怕是一個投資巨大的軟體,也不能和巨大的電商平台相比。巨大的平台需要巨大的開銷,不收費怎麼持續?微軟財大氣粗,但別人行嗎?就像前幾年的各種打車軟體,跑馬圈地的時候給司機和用戶各種補貼,等幾個巨頭一合併,費用就上去了,各種補貼也沒了(或者大幅減少)。淘寶後來不就是這個套路嗎?

通過極其低廉的價格乃至免費,打垮所有競爭對手之後收取高昂的費用,這是一種惡性競爭的模式。早在1900年代的美國,這種方式已經被詬病。

易趣之所以失敗,第一是不接地氣;第二是沒錢,或者不敢、不願意大規模砸錢。假如有個大佬給易趣投資幾百億,比如比爾蓋茨,每年虧損幾億乃至幾十億,和淘寶耗下去,現在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馬雲真的能耗得起?估計最後雙方還是妥協,或者合併吧,就像滴滴和快的打車一樣。

但是,當時國家不僅默許淘寶和支付寶這樣做,而且允許支付寶繼續發展壯大,到現在變成功能極為豐富得螞蟻金服了!這不是最大的支持還是什麼?

能力超強的馬雲如魚得水,短短三年就打敗了易趣。從此阿里、淘寶、支付寶三大平台,進入良性循環。

3、2012年做天貓。

做天貓的大背景是京東的迅猛發展。京東做電商和重物流起家,劉強東自己賣正品貨,發現必須有自己的庫存和物流,所以靠著巨量的風投,總算把倉儲物流體系做起來了。非常艱難,一路虧損,但始終高歌猛進。以馬雲的洞察力,當然知道京東的模式和他完全不同,是一個可怕的對手。一旦任由京東這麼做大,讓消費者覺得京東都是正品貨,而淘寶上假貨橫行,以後將肯定不是京東的對手。主要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注重產品安全,哪怕圖個放心,都可能去京東買貨。

馬雲曾經不承認淘寶有假貨。2009年,他說假貨是一種社會現象,淘寶雖然有假貨,但阿里一直在嚴厲打擊,所以假貨很少。但發現還是不行,更重要的是,他應該發現了中國經濟遲早會遇到消費升級,淘寶上的巨量假貨不上檔次,時間久了對阿里系不利。所以必須提升品位。於是,就有了天貓。

下面的視頻是2015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在幾個主要的電商網站抽檢商品,淘寶的正品率不足40%。

對此,淘寶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個淘寶小二的公開信,說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

感嘆號啊,感嘆號!

幾個小時之後,工商總局回復:抽檢就是為了發現問題,維護消費者權益,「非正品」也不意味著是假貨。貌似語氣很和緩,在打圓場。但是沒過幾天,工商總局發布了對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的行政執法「白皮書」,要求阿里巴巴「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

注意語氣的變化。

對此,淘寶的回應是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劉紅亮司長,另一方面就是嚴厲打擊假貨。

請注意時間:這是2015年1月份的事情。淘寶已經開業了十幾年,但是「非正品率」依然很高。而且看看整個視頻,我只能說很有意思。

回到天貓,馬雲做天貓的水平確實很高,不到兩年就做起來了。2012年淘寶早已深入人心,並早就收費了,所以馬雲繼續提高費用,讓「有檔次的」商家進入「淘寶商城」。等於利用了「淘寶」的名字,做了另一個網站。等做起來之後,又改名為「天貓商城」,簡稱「天貓」,從此和淘寶「劃清界限」。此時他手裡已經有了兩個流量巨大的電商平台,和京東正面競爭的就是天貓了。這手段,不服不行啊。

名義上,淘寶是C2C,而天貓是B2C。實際上呢?淘寶和天貓一樣,都是B2C。那怎麼區分兩者呢?

我們可以通俗地說,淘寶是小B2C,天貓是大B2C。

不管是什麼B2C,阿里收各種服務費更忙了。

4、2013年做菜鳥物流。

2013年2013年5月28日,「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鄧元傑認為,馬雲發現僅僅做天貓還不能和京東全方位競爭,所以必須建設強大的物流系統。但是,怎麼建立呢?

物流始終是淘寶的短板,所以馬雲早有考慮。早在2009年,他就投資過一個叫「星晨急便」的物流企業。以馬雲的眼光,是不可能給沒有背景、或者沒有經驗的企業隨便投資的。星晨急便的老總陳平未必有背景,但絕對有經驗,之前成功做過「宅急送」,據說是我國最早的民營物流公司。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出來做「星晨急便」了,從而獲得了阿里系7000萬元的投資。

‍但是星晨急便卻在2012年失敗了,阿里自建物流的計劃慢了幾年。2013年,馬雲重新回到了「平台」的思路,聯絡了銀泰、復星、富春、順豐、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以及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成立了「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簡稱CSN),只是阿里控股47%,後來又增加到51%,所以這個企業就是阿里的。阿里宣布:第一期投資1000億元,第二期投資2000億元。

大手筆!

老實說,馬雲成立這個物流公司,我當初是不看好的。物流太複雜,京東憑一己之力做了十幾年才做起來,阿里聯合的順豐和三通一達都是巨頭,憑什麼被阿里調遣?各有心腹事真的能做成?我表示嚴重懷疑。

但是,事情真是被阿里做成了。馬雲的執行力之強,思路之高,讓我嘆為觀止。在長珠三角的很多地方,菜鳥物流的網店隨處可見,而且生意普遍都不錯!據統計,菜鳥物流負責了電商物流的50%以上。這也正常,因為目前阿里系的電商市場份額大約是2/3。但是今年雙11,阿里系的8.12億個訂單在11月14日已經完成了九成。在包裹總量超過去年兩成的情況下,發貨九成卻提前10小時,這很不簡單,說明菜鳥物流再一次取得了明顯進步。

根據我的體會,菜鳥物流的成功因素有以下幾個:

(1)建設強大的信息系統。這就是阿里的「智慧倉儲」和「大數據技術」什麼的。物流系統和阿里的信息技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就是平台之間的有機互動。

(2)網點深入小區和高校。這個非常厲害,比如我家小區附近就有。如果我要寄快遞,直接去就行了。隨著網點的日益密集,阿里將搶奪更多的物流市場,並和淘寶、天貓循環促進。說實在的,這才是「生態化反」,比賈躍亭那套玩得高多了。

(3)通過信息系統,逐漸完成對物流公司的控制。物流公司逐漸變成阿里的搬運工,這可以看成是市場權謀。對此,大的物流公司(比如順豐)肯定不樂意,不願意對阿里開放數據,導致雙方一度出現摩擦。出於自身利益,劉強東當然支持順豐,並在參加央視《對話》節目時就說:「快遞公司的利潤會被菜鳥吸走。」按照馬雲玩淘寶和天貓的套路,未來應該是這個趨勢。當然,菜鳥肯定是強力反擊的,稱劉強東「不懂什麼叫平台共享」。

從目前來看,京東物流仍然略勝一籌,因為菜鳥物流沒有辦法直接控制快遞公司的服務水平。但是隨著信息系統的加強和物流公司的弱化,阿里對加盟的物流公司必然會提出越來越嚴格的考核指標。那時,或許菜鳥物流的效率就會接近甚至超過京東。當然,京東也在努力採用新技術,所以也不是那麼容易被趕超的。

5、螞蟻金服!

支付寶、餘額寶之後,阿里系在金融領域的動作越來越大,產品越來越多。終於在2014年10月16日,阿里系成立了「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簡稱螞蟻金服。現在螞蟻金服旗下,已經擁有了支付寶、支付寶錢包、餘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及網商銀行等多個品牌。

寫到這裏本文已經很長,但是高潮,將在這裏到來!

因為:這已經深入到國家極為關心的:金融領域!

可以想一想,阿里系2017財年的自由現金流高達687.9億元,這是什麼概念?無論是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現在都在瘋狂掙錢,錢多得花不完怎麼辦?你說對了,金融!

金融,才是最掙錢的!

我們可以想想,自2003年阿里推出支付寶之後,過去十幾年,國家的大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2007年是我國從未有過的高增長時期,GDP增長率高達14.2%。之後是08年金融危機以及「四萬億」,再往後……如果我們沒有忘記2013年之後的一系列舉措,就會對螞蟻金服的發展有更深理解。

可以這麼說,阿里系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和擴張,乃至走到現在連網路銀行都有了,離不開大環境的支持。這是我在本節始終強調的。

但是,2015年6月份的股災之後,大環境又發生了明顯改變。

什麼改變呢?

如果說,2007年以前國家經濟形勢不錯,在鼓勵電商,2008年之後的「四萬億」以及「萬眾創新」,也在鼓勵電商。那麼隨著GDP增速的逐漸降低,尤其是2014年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之後,環境已經變了。

世易時移,時世易已!現在的大環境,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

供給側改革,其中一條重要內容就是去槓桿。這一點,在2016年之後更加重要。

去槓桿!

但是阿里系在幹什麼呢?

我們還是從商業角度,分析一下馬雲面臨的危機吧。

四、馬雲的危機

從阿里系的發展來看,已經造成了以下不利影響。

1、電商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是巨大的,尤其抬高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加速了城市化。

這一點,無數從事實體經濟的人已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網上賣貨只是一個渠道,但是阿里系把它做到了極致。淘寶以及其他電商網站的低價產品,導致中小企業大魚吃小魚的速度急劇加快,很多實體做不下去,不是虧損倒閉,就是老闆及時收手,拿錢到大城市買房,客觀上加劇了房價上漲。當三四線經濟越發不好、京滬深繼續高速發展時,年輕人也會進一步湧向大城市,從而繼續加劇城市化和房價的上漲。

城市化是大勢所趨,但是阿里系的做法加劇了這一點。雖然在產業升級和遷移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發財了,但是很多人卻落伍了,加劇了貧富差距。所以,隨著電商的日益發展,它帶來的壞處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已經超過了好處。

我們可以說歐美的電商發展慢,但或許人家就是考慮到電商對體經濟產生的衝擊,所以才放慢步伐?

2、網路金融逐漸開始搶銀行的生意。

這裏面的道理,我在《趣店風雲錄 —- 一文分析透馬雲們為什麼非要做網路小貸》中說過,就是大量的人(往往是年輕人)往往需要貸款幾百或幾千元,這種生意是銀行不願意做、也不可能做的。但是大的網路企業卻可以做,尤其是實力雄厚的電商網站。這是個長尾市場,利潤相當豐厚。

網路小貸方便了客戶,但是也會帶來巨大的負面作用,那就是:

3、促使人們越借越多,最後是增加了整個社會的槓桿。

人們借錢,可能一開始就借幾百或幾千,借習慣了就會越借越多。而一旦還不上,為了維持信用,就會借新還就,越借越多。那麼,社會上的各種利率更高的貸款就會接踵而來。欠款人為了維持信用,就會越借越多,越欠越多,一旦資金鏈崩潰,結局就是災難性的。這一點,我在《我是如何炒股被逼到走向網貸這條不歸路的》中舉過很多例子。

遺憾的是,以BATJ為首,大家都在促進人們借錢消費。

你們說,國家在降槓桿,而有些人卻為了滿足自己公司的發展,在拚命給社會加槓桿,如果你是國家,你會不會很生氣!

2017年10月,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165.34萬億元,同比增長8.8%,創下多年來的新低。但是社會融資規模10400億,同比增加17%。為什麼社會融資的規模增速如此之大?一些現金充沛的企業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

我都很奇怪了,國家在拚命去槓桿,為什麼有些公司還在為社會加槓桿?

最近揭出的趣店醜聞、趙薇夫婦高槓桿買入萬家被罰,難道僅僅是他們的事嗎?

今年以來,國家在限制網路金融方面做了多項工作。11月21日晚,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又下發特急文件,要求立即暫停批設網路小貸公司。

特急!急什麼呢?

消息傳出,在美國上市的趣店在開盤前暴跌30%。雖然盤中有所恢復,但是近期(截止到11月21日)的日k線是這樣的:

那麼,馬雲將怎麼應對呢?

五、馬雲的應對

以馬雲的能力,他不可能對此一無所覺。我甚至認為他是最早知覺的人之一,因為他早已開始了應對。

1、入股和控制了幾十家媒體。

阿里很早就開始了媒體布局。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經入股或控制了30多家有影響力的中外媒體。早在2014年就有人說馬雲想買下半個中國互聯網,現在看來他的志向顯然不只是互聯網。例如在2014年3月,阿里投資62億元成為文化中國的最大股東,而該公司持有著名都市報《京華時報》的經營權。2015年底,阿里又收購了香港的著名媒體《南華早報》。至於新浪微博、優酷、光線傳媒……,都是阿里入股或控制的。

‍阿里為什麼要進入那麼多家媒體?難道僅僅是方便宣傳阿里系、控制負面信息的傳播嗎?參股幾家媒體不是不行,但為什麼要進入這麼多呢?

在我看來,阿里進入這麼多媒體是個失策。現在來看,即使控制了這麼多媒體,趣店、趙薇們的負面信息不還是在網上流傳么?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馬雲的阿里帝國版圖,是不是太大了點?

2、借一帶一路,在海外大力布局支付寶和阿里雲。

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眾多,推廣支付寶最為方便。所以今年以來馬雲頻頻造訪東南亞國家,甚至和國家元首見面,推廣阿里產品,幫助相關國家,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出力。

馬雲在10月份出訪菲律賓時受杜特爾特接見

11月20日,阿里雲又宣布其位於歐洲、中東、日本和的數據中心,將於月內相繼開服,這標志著阿里成為中國首家在全球主要互聯網市場形成雲計算基礎設施覆蓋的雲計算服務商。

3、大力收購或入股實體店。

繼私有化銀泰商業后,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又宣布投入約224億港元,直接和間接獲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至此,阿里的新零售版圖已聚齊銀泰商業、蘇寧雲商、三江購物、新華都等實體商業公司(包括綜合零售和百貨商超),此外還擁有百聯集團等戰略合作方,以及盒馬鮮生、無人店等創新業態,各有側重,又彼此呼應。

這讓我想起了2000年時的李澤楷。李澤楷在2000年2月初出售了手下公司電訊盈科的大量股票,籌集了整整10億美元,然後用這筆錢取得了130億美元的貸款,最終在2000年8月17日科網股熱潮時,入主了當時的藍籌股香港電訊,徹底實現了「脫虛入實」。

馬雲入股實體店,或許類似於京東在2015年斥資43.1億元入股永輝超市?不管怎麼說,線上巨頭入股線下實體店,為自己找一塊堅實的土地,是穩妥之道。

4、為了幫助武術進入奧運,拍攝了《功守道》。

這是一部近期在網上比較火的短片。李連杰、甄子丹、吳京、乃至幾位中外搏擊冠軍和著名小鮮肉,都在為馬雲當配角。平心而論,馬雲演得還不錯。為了幫助武術進入奧運,他的努力有目共睹。我相信,我們很多人和馬雲都知道,在當今的中國,某些體育項目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但是,名字為什麼叫「功守道」而不是「攻守道」呢?

原來,這部片子的名字就是「攻守道」。但是後來出現了筆誤,寫成了「功守道」。當時李連杰和馬雲都看見了,馬雲就說:不用改回來了,功字更好,這更加符合我們農耕文明培養出來的處世哲學!「功守道」就是「用功夫守住自己家園之道」,這更加符合中華傳統武術蘊含的哲學!中國武術的目的不是進攻,而是用來守護家園!

馬雲的解釋很好。但是,會不會他有所感,所以才覺得這個名字好呢?

用功夫守住自己的家園、守衛功勞之道。

論過去二十年對中國商業的貢獻,尤其在電子商務、網路金融方面,有誰能比得過馬雲?

‍在中國商業史上,馬雲必然留下濃重的一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馬雲的狂放思維、獨特性格,都是商界少見的。

V2free機場25%引薦返利:全平台免費SS/V2ray節點+經濟套餐高速翻牆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衷心希望馬雲能永遠保持燦爛的笑容。

原文鏈接:馬雲的危機 - 情系中華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3hpO7Rj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