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易天笑
陽剛之氣成了稀缺資源(Pixabay)
從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奶油小生和硬漢之爭」,上世紀90年代初那篇《夏令營中的較量》的轟動效應,到近年來的「拯救男孩」的呼聲,以及最近的「娘炮」批判,關於「男性氣質」話題的討論在學術界和輿論場由來已久,往往引發公眾強烈關注,甚至成為不同審美觀、性別觀激烈碰撞的「交鋒點」。
9月1日,2018央視開學第一課成了娘炮第一課,輿論嘩然。「娘炮之爭」愈演愈烈,眾多央媒就勢發聲,國家主流媒體也加入了論戰。
娘炮化的危害已講得相當透徹,如何防止社會娘炮化則有待探討。
在說到娘炮話題時,有一點必須明確,就是必須尊重娘炮個體的選擇。反對「娘炮」之風,不能傷害個人,這是起碼的底線。這不是多元審美觀問題,而是關係到個人的權力和自由。
男孩個人怎麼穿衣打扮,怎麼擦胭抹粉,怎麼搔首弄姿,怎麼忸怩作態,這都是他的權力和自由。社會和他人都必須寬容、尊重、友好,絕不能譏笑、歧視、孤立。台灣葉永志事件的悲劇,不能再一次上演了。
「男孩危機」愈演愈烈的趨勢,陽剛之氣成了稀缺資源。
有人怪罪于資本的熱情。說「娘炮」明星,是包裝的產物,是資本流水線生產出來的。
看似有理,其實不然。人們一說到嗅覺靈敏,就會提到狗狗。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的嗅覺比狗狗還靈敏,那就是資本。
資本把持的娛樂圈、影視圈過度熱捧「小鮮肉」、渲染「娘風」,影視作品、綜藝節目刻意迎合,只因資本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感覺有利可圖。資本正是看到了粉絲群體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才強化這種喜好,捧出一群過分陰柔的男星,在影視劇、舞台上盡情展現男人女性式的美。
「娘炮」之風盛行,娘炮文化愈濃,社會娘炮化愈深,娘炮社會愈近,皆因中國男孩面臨著父親危機、學業危機、男教師危機這三大危機:
父親危機
男孩危機首先是一場父親的危機,擺脫男孩危機就要先「拯救父親」。
中國飽受詬病的「喪偶式育兒」,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缺位,導致男孩陽剛之氣欠缺。
不少專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陰柔之氣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有人曾給當今的中國家庭畫像: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
「孩子性別意識的形成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出生之後他在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就形成了對男性和女性的認知。」兒童性心理髮展與性教育專家胡萍說,當孩子知道性別後,就會尋找與自己性別相同的榜樣,男孩會把爸爸作為榜樣,女孩則會把媽媽作為榜樣。「而男人在家庭中至少應該示範出四種角色:第一個是爸爸,要明確爸爸是怎麼帶著孩子玩的。第二個是丈夫,孩子會學習爸爸怎麼與媽媽相處的。第三個是男人,是硬漢,既表現在外形打扮上,也表現在內在擔當上。第四個是兒子,兒子要向爸爸學習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
父親只要在家庭中不缺席、不退縮,男孩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做一個男人。
父親的缺失確實在男孩的培養上引發了很多問題,中國式父親卻無法無力背負起這個責任。沒有一個爸爸願意放棄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爸爸甘心推卸自己的責任,只因社會的無奈,人生的艱難,現實的殘酷。
湖南沅江12歲男孩殺死母親,父親匆匆而回,又急急而去。他要賺錢生存,他得活下去。
一篇《人到中年,命賤如狗!》,多少中年男人的眼淚淹沒了鍵盤,中年人的崩潰成了網上的熱門話題。
面對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四座大山,中國式父親生存壓力之大,舉世罕見。父親們疲於奔命賺錢,疲於社交應酬,已到心理、生理、身體承受的極限,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心情教育孩子,也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心情維護自己的男人形象。
據調查,因為男人工作壓力大,應酬多,超過三分之一的夫妻是無性婚姻。生活重壓之下,中國男人嘿咻的興趣都沒有了,更不用說管教孩子,擔負父親的角色,樹立男人的榜樣。
不搬走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四座大山,解放不堪重負的父親,解除父親的危機,喪偶式育兒現狀就無法改變,男孩就無法學習如何做一個男人。
學業危機
男孩危機也是學業危機,「救救孩子」成了當務之急。
中國乃至世界有兩大苦逼群體,第一是生活重壓下的中國中年男人,第二是學習重壓下的中國中小學生乃至幼兒園小朋友。
分數指揮棒下,中國中小學生乃至幼兒園小朋友學習壓力之大,舉世矚目。長期忍受學習壓力,過多過重的學習任務,中小學生忍無可忍,也到了心理、生理、身體承受的極限。男孩好動、探索的天性早就被擠壓得無影無蹤。
網上搜索「學習壓力大跳樓」、「學習壓力大離家出走」,就可以發現這類悲劇比比皆是:
2017年7月3日,河北邯鄲十五、六歲女孩欲跳樓輕生;
2017年11月16日,安徽郎溪縣十五歲女生欲跳樓被成功救回;
2017年11月27日,江西萬載縣十四歲女孩欲跳樓被成功救回;
2017年12月22日,江蘇無錫一名初中男生18樓跳下輕生;
2018年1月2日,遼寧大連一名十五歲初中女生跳樓身亡;
2018年2月3日,湖北雲夢縣一名高一女生跳樓身亡;
到了深夜十一、二點,還寫不完作業而哭泣抹淚,已成了中國中小學生的定時專場表演。
一說到中國夢,廣大學生的夢想是:有一個白天,可以不要看書,而是懶洋洋的曬太陽;有一個晚上,可以不做作業,美美地睡個好覺;有一個雙休日,可以不要補課培訓,來一場體育健身運動。但這些,在中國中小學生世界里,都是最奢侈的夢。
我國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教育,形成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從校內到校外、從家裡到家外都是學習,都是為學習而拚命。
在這般殘酷的環境下,男孩女孩都是一個標準,安靜、乖巧、聽話、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就是好孩子。
聽話、認真、仔細等有利於女孩的評價模式,無形中強迫著男生向這樣的標準看齊,束縛著他們的天性。
不把中小學生從學業大山解救出來,不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不釋放男生天性的外部空間,血性就難以張揚,陽剛就無法顯現。
男教師危機
男孩危機還是男教師的危機,「拯救男教師」迫在眉睫。
孩子在家庭中面臨著父親角色的缺失,到了學校之後,這種局面依然沒有改觀。
在私塾時代,老師是清一色男人。在80年代以前,學校男老師都要多於女老師,農村學校更是以男老師為主。
之後,隨著教師待遇越來越低,越來越滿足不了生活需要,男教師靠工資已經不能養家糊口,從事教育工作的男性越來越少。小學特別是幼兒園,幾乎是女老師的天下。中學女老師也是後來居上,越來越多。
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女性教師所占比重情況表明,高中女性教師所占比例為53.07%,初中為55.64%,普通小學為67.19%。
這還是全國的平均數據,專家們指出,女性教師比例過高的現象在大城市更加明顯,女性教師所占比例能達到八成。
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擔憂:未來的教育,會不會不再有男老師?
學校教育,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女教師遠多於男教師,帶來的惡果就是,男孩女性化傾向越來越重。男生越來越「娘炮」,女生越來越「爺們」。
不大幅度提高教師待遇,不大力度拯救男教師,不從學校扭轉男生「娘化」趨勢,社會娘炮化必然越來越明顯,娘炮社會只會越來越近。
防止中國娘炮化,要先拯救父親。有陽剛家庭,才有陽剛男孩。
防止中國娘炮化,要從娃娃抓起。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娘則中國娘。
防止中國娘炮化,要從吸引男教師開始。有陽剛老師,才有陽剛學生。教師娘則學生娘,教師強則學生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來源:作者微信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bit.ly/2RcGlQ5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