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s://ift.tt/2I8n2DX
文章目錄★引子
★專利數量能說明問題嗎?
★論文數量能說明問題嗎?
★還有很多指標,也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要成為厲害國,人才是關鍵性的因素之一
★關於人才爭奪戰,和美國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總結
又有兩周沒有發貼了,很抱歉 ![]()
上一篇博文通告了《太子黨關係網路》的更新。之後俺發現還是有不少漏網的權貴,又用了好幾天收集整理(都已經提交到 GitHub 上了)。
關於這項工作,希望有更多熱心人參與。
★引子
話說前不久有一部視頻叫做《厲害了,我的國》,大伙兒應該都聽說了吧。視頻俺沒看過(老讀者應該知道,俺很少看視頻),據說很煽情,搞得很多小粉紅很 high。咱們天朝的小粉紅,總是自詡很”愛國”,但是他們所謂的”愛國”通常是建立在【意淫】之上的,以此來獲得某種廉價的快感。
真正的愛國,應該正視自己國家的缺點,並想著如何改正。
今天這篇,俺要給小粉紅們潑點冷水,讓他們看看——咱們天朝是不是真的很牛逼?
★專利數量能說明問題嗎?
今年3月份看到一則新聞說: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去年超過日本成為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第二大國,並有望三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大國。
……
報告說,中國是去年唯一的專利申請數量兩位數增長的國家,若按這樣的增長趨勢繼續下去,在三年之內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大國。
……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去年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排在前10名的企業中,中國的華為和中興兩家通信設備企業為的榜單前兩名。
可以想像,很多小粉紅看了這個新聞,又要開始 YY 了。那麼,這個專利申請數量,真的能說明問題嗎?下面俺給出另一篇文章(鏈接在”這裡”),專門分析天朝的專利數量。這篇文章很長,俺只列出其中的小標題。看完下面這些,你就明白所謂的”專利數全球第二”是怎麼一回事。
1、中國專利井噴完全是國家量化,專利申請量成為政績考核重要指標,地方政府硬性攤派層層下達,浙江省就提出至2015年,專利申請量實現翻番
2、2012年,中國有效專利中【高質量】的發明專利只佔15.7%,基於專利數據的”2012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更無一中國企業
3、佔中國國內有效專利總量一半的【實用新型專利】,實質上只是小發明。這種專利類型在美國不被認可,在日本也基本處於”退役”狀態
4、中國專利市場價值低。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只佔4.8%,專利產業化率更是僅為5%左右,遠低於美國的80%
5、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需要專利指標,為獲得稅收優惠製造【垃圾專利】來濫竽充數。截止2011年,中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專利申請中65%為【低質量專利】
6、中國專利制度阻礙了國外先進專利進入。比如:2006年,由海爾、帥康提出只反映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防電牆專利成為國標,對阿里斯頓等外企造成極大打擊
★論文數量能說明問題嗎?
同樣是在今年年初,還有另一個新聞。俺摘錄如下:
美國國家學術狀況報告得出結論認為,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僅還勉強領先世界,而一個新的學術科技大國正在迅速趕超。
……
在報告所提及的大量統計當中,中國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趕超對美國學術界而言意義最為重大。2016年中國發表的被愛思唯爾—斯科普斯資料庫編入索引的學術論文有42.6萬份,這大約相當於國際總數量的18.6%。美國第一次以40.9萬份的發表論文量名列第二位。
如同前一個新聞那樣,很多小粉紅又要激動不已了。論文數世界第一,真的意義重大嗎?下面俺找來知名海龜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進行點評。以下是他的原話:(鏈接在”這裡”)
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陞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
在他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不過他也承認,數字指標在各個單位都很重要,影響到評獎、評優、評先:”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如何反映科研的質量,但有了這些標準,大家拚命’做’這個數字怎麼辦?”
“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
★還有很多指標,也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鋼產量
前面聊了兩個指標(專利數、論文數),都虛的。除了這倆,還有很多指標也都是務虛滴。
比如當年毛臘肉掌權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以鋼為綱】的政策,並且號稱要在多少年之內實現”超英趕美”(全國大鍊鋼鐵就是這麼搞起來的)。如今回顧這段歷史,會覺得——真他媽傻逼。鋼鐵產量很高,就能說明這個國家很強嗎?顯然不能。
◇GDP
等到天朝搞改革開放,又開始追求另一個指標,叫做”GDP”。有段時間,甚至以 GDP 來考核各級官員。搞到後來,哪個地方的生產總值高,其地方官就顯得倍兒有面子。
但 GDP 同樣不能說明問題——GDP 高【不一定】代表國力強盛。比如說清朝的 GDP 也很高,而且(在鴉片泛濫之前)清朝的貿易順差很高。
但是清朝的國力如何捏?兩次鴉片戰爭,兩次都慘敗。每次都是被對方的小股部隊打得滿地找牙。比如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清廷的王牌部隊)在八里橋阻擊英法聯軍,竟然全軍覆沒;更諷刺的是,打敗蒙古騎兵的英法聯軍只死了5人(2個英國佬、3個法國佬)。
◇軍事實力
聊完清朝的傷心往事,很多人(尤其是軍迷)自然就想到了軍事實力。他們覺得軍事實力強,國力就會強盛。真的是這樣嗎?俺來舉幾個【反例】:
反例1:
前蘇聯的軍事實力夠強了吧?至少是全球第二。某些細分指標(比如戰略核武器)甚至有可能排到全球第一。但前蘇聯也就只有70年的命,然後就 bye bye 了。
反例2:
再來說一個更典型的例子——蒙古帝國。當年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往西一直打到中歐(東西跨度上萬公里)。不論是基督教世界還是伊斯蘭世界,全都被打趴下。但蒙古帝國維持了多久捏?大概也就是兩三代人。以人類歷史的視角來看,這屬於很短命的帝國。
★要成為厲害國,人才是關鍵性的因素之一
前面俺舉了很多反例。那麼,要成為厲害國,哪些因素才是關鍵捏?。考慮到篇幅有限,今天先來說說【人才因素】。
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是《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也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他在前幾年寫過一篇評論《真正的美國夢之隊》(原文是《America’s Real Dream Team》)。當時他參加了 ISTS(英特爾科學獎)的頒獎晚會(ISTS 號稱是”諾貝爾獎的搖籃”)。在晚會上,弗里德曼發現得獎的年輕人一大半是華裔和印度裔,於是有感而發,寫了這篇評論。
此文很值得一看。考慮到很多同學不習慣看洋文,俺把精華部分摘錄如下:
在今天這個關聯世界裡,最重要的經濟競賽並不在於國家或公司之間,而在於你和你自己的想像力之間。
……
今天這個世界,差不多所有東西都變得如日用品一般廉價,除了想像力,除了能迸發創意的能力。如果我有了一個創意,我可以在台灣找個設計師做方案,在中國大陸的工廠造原型,再到越南的工廠量產,在 amazon.com 網站銷售,還可以通過 freelancer.com 網站僱人做 logo 設計和後台管理。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極低的價格搞定——除了一樣東西永遠也不會成為廉價商品,那就是創意的火花。
……
我認為保持一個持續不斷的合法移民流——不論他們是藍領還是白大褂——是保持我們領先中國的關鍵。
……
因為當你把這些活力四射又抱負遠大的精英與民主制度及自由市場整合在一起,奇蹟就會發生。
如果我們希望保持這種奇蹟,我們就需要移民改革,這種改革能保證我們吸引並擁有這個世界上最有抱負最有才智的人才。
為了讓大伙兒加深印象,再來聊聊美蘇爭霸的往事。
話說二戰後期,美軍和蘇軍都攻入德國境內,美蘇雙方都琢磨著如何瓜分德國的資源。
美國佬重點盯住科學家,美國軍方成立了好幾個突擊隊(特種部隊),專門搜羅納粹德國的科學家。每個突擊隊負責若干細分領域。下面是當年美軍突擊隊的任務分配情況:
“阿爾索斯行動”突擊隊——負責核武器、生化武器領域的專家
“V-2特別行動”突擊隊——負責火箭領域的專家
“慾望行動”突擊隊——負責航空裝備、航空醫學、雷達、通信系統領域的專家
“海軍技術行動”突擊隊——負責艦艇、反艦導彈領域的專家
(被帶到美國的上百名德國火箭專家)
再來說蘇聯。俄國佬一向很重視重工業,花了主要的精力去拆卸搶運成千上萬的機械設備,順便帶走相關的技工(畢竟這些設備需要有人操作)。蘇聯方面雖然也搜羅了一些納粹德國的科學家,但數量和質量遠遠不如美國得到的科學家。
兩種風格,高下立判。後來蘇聯輸掉冷戰,一點都不奇怪。
對這兩種風格,俺稱之為【軟硬體的差異】。那些科技精英頭腦中的思想,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是難以量化的,所以稱為”軟體”;而那些重工業的機械設備,是具體實物,容易量化的,稱之為”硬體”。
如果你觀察一下咱們天朝的歷史,會發現咱們的朝廷也跟蘇聯一樣,總是執著於對硬體的追求——毛臘肉時代,追求鋼產量;改革開放之後,追求 GDP。
★關於人才爭奪戰,和美國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剛才提到了中美政府在【人才觀念】方面的差距。接下來俺要說的是——即使中國政府在人才觀念上能做到跟美國政府類似,中國依然【無法】跟美國爭奪頂尖人才。
◇開放社會 VS 封閉社會
關於”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20世紀知名的思想家卡爾·波普爾有過很多論述,比如他所寫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此書在俺的網盤分享了電子版)。考慮到大部分同學不願意啃大部頭著作,俺簡單說一下這兩者的差異。
開放社會通常具備”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封閉社會則反之——”文化一元化”和”政治一元化”。由於開放社會具備多元化的特色,也就更容易接受和包容【異端】。而大部分的科技進步和創新,一開始通常是以某種【異端】的面目出現。所以開放社會更有利於創新和科技進步,因此也更有競爭力(相對封閉社會而言)。
掃盲完概念,再來看咱們天朝。
雖說咱們天朝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搞”改革開放”,但這種開放主要還是局限在【經濟領域】(甚至經濟領域都沒有完全開放)。天朝在政治領域,依然是典型的一元化。不客氣地說,天朝目前仍然是封閉社會。
相比之下,美國是典型的開放社會。在【多元化】方面,美國甚至比西歐做得更好。前年(2016)曾經發過一篇博文《聊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惡作劇文化——阿里巴巴月餅事件隨想》。像 MIT 的這種惡作劇文化,在咱們天朝的高校是不可想像的;即使西歐的名牌高校,恐怕也不能容忍這種惡搞。
如果某個科技精英要在這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社會(一個很開放,一個很封閉)進行二選一,他/她會怎麼選捏?答案很顯然。
◇多民族 VS 單一民族
最近這些年,加盟中國的科技精英開始多起來了。但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自然會發現——這些人基本都是華裔。這是中國與美國的又一個巨大差距——中國只能吸引【華裔】的國外精英,而美國卻可以吸引到【各種民族】的國外精英。
為啥會有這個差異捏?
因為美國天生就是移民國家,經過兩百多年,早已形成多元化的民族環境。一個外來移民要想融入美國社會,相對會比較容易。
反觀咱們天朝,長期以來都是單一民族國家,漢族一直占絕大多數。這種環境下形成的文化,通常會比較排外。對外來移民的友好程度,肯定不如美國。(順便說一下:不光中國有這個弊端,日韓也是如此)
所以,當某個外籍的科技精英要在中美兩國作選擇,(如果其它條件差不多)他/她肯定選美國。
◇自由的網路環境 VS 閉塞的網路環境
最後,再來吐槽一下天朝 GFW。
試想一下,如果某個科技精英移民到咱們天朝,然後驚訝地發現竟然無法 Google,他/她會作何感想?要知道,搞科研的人是非常依賴 Google 的學術搜索(論文搜索)。
不光是 Google,幾乎每個領域 No.1 的網站,在中國都訪問不了,比如說:
社交類:Facebook & Google+ & Instagram 被封了
聊天類:WhatsApp & Telegram 被封了
郵件類:GMail 被封了
視頻類:Youtube 被封了
微博客類:Twitter 被封了
博客類:排前三名的 WordPress & Blogger & Tumblr 都被封了
圖片分享類:Flickr 被封了
網盤類:Dropbox 和 谷歌網盤 被封了
……
(這個清單還可以繼續寫很長)
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正常國家的普通網民,平時可以正常訪問這些全球知名的網站。然後有一天,你到了天朝,發現這些經常使用的網站全都無法訪問,你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連普通網民都會覺得不爽,那些科技精英不爽的程度只會更強烈——他們這些人,很多都是心高氣傲的,怎麼願意在天朝受這種氣?
◇優秀人才的【馬太效應】
可能某些讀者沒聽說過”馬太效應”,俺簡單解釋一下:通俗地說,就是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強化兩極分化的正反饋)。
有句老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牛逼的人總是更喜歡跟牛逼的人湊一塊兒。由於美國已經具有很明顯的人才優勢,自然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就會讓美國的人才優勢更加明顯——這就是馬太效應所體現的【正反饋】。
★總結
從上面這些可以看出,天朝在人才競爭方面,遠遠落後於美國(而且是全方位的落後)。更糟糕的是,這種顯著落後的局面,短期內(10年內)不會有根本改變。
在顯著缺乏人才優勢的情況下,如果誰還幻想天朝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老大,那真的是不折不扣的意淫。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Kdr8Hl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