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星期一

黨媒:馮小剛又和中紀委共振

的大片,又與中紀委最新精神共振了。

一年前他主演《老炮兒》,在中紀委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被發言人引用:《老炮兒》最精彩的一段是向中紀委舉報,“我這不是報警,是舉報”。這部里,群眾把紀法分開給解釋了,報警是法,舉報是紀律。

一年後他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又趕上了大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電影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看上去各級官員並沒有貪贓枉法那樣的違紀行為,可上訪群眾偏不認同,還把事情越鬧越大。原因很簡單,面對群眾來訪,官員第一時間想到的更多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而不是真正沉下心來真正給群眾解決問題。用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不作為。

不作為的問題,怎麼破,誰來破?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給出了方向。書記近日在北京山西浙江調研時就說——

“成立員會,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今後,公職人員行使公權力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人來監督。巧合的是,電影中的官員人設——省長、市長、縣長,恰恰都是政府部門的公職人員。

事實上,比電影劇情信息量更大的,就是岐山書記的調研講話。長安街知事APP發現,新華社刊發的報道千字文,已經大致點明了改革的路線圖。這張路線圖中,最關鍵的動作有三個。

2014年10月,空降山西任省紀委書記。此前,她的職務是監察部副部長。她在山西的打虎成績有目共睹,而在當下,大家似乎對她的履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因為,山西正是此次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之一。

近期,黃曉薇以省委副書記、書記的新身份到省檢察院調研,與有關同志就監察體制改革試點進行了研討。

國家推進重大改革之前,一般都會採用試點的工作方法。試點的地區,改革條件相對成熟。王岐山說,在北京、山西、浙江先行先試,充分體現了中央的信任。黨委要擔負起主體責任,一把手負總責,紀委是專責,聯繫本地區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改革全面鋪開和制定國家監察法提供實踐基礎。由此可見,試點地區是中央慎重選擇的,肩負推開改革的重要任務。

要試點,就必須有領導機構。王岐山的最新身份,是中央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領導下的小組對試點工作進行指導、協調和服務。

陪同王岐山調研的有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楊曉渡,監察部副部長肖培、陳雍

根據官方媒體報道,山西、浙江、北京均已成立深化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省(市)委書記駱惠寧、夏寶龍、郭金龍分別擔任所在省份深化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山西忻州、長治等地級市也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各項試點方案等工作正在準備進行中。

從試點機構設置上就能看出:黨委擔負主體責任,一把手負總責,紀委是專責。

但凡談到改革,大家最關心的就是人的問題。因為一改革,就涉及到機構整合,一整合就涉及到隊伍穩定。

那麼,新組建的監察委員會,到底要整合哪些機構呢?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監察委實質上是敗機構,成立監察委,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也即是說,原先政府序列中監察局、預防腐敗局的職能基本被監察委員會囊括在內。

在岐山書記調研的畫面中,各地參會的領導人員主要有如下幾位:省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人大會主任、紀委書記、組織部長、政法委書記和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省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等主責、專責領導自不用說。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省監察委員會,產生後又涉及人事安排,人大主任和組織部長自然要參加。政法委書記和檢察長是兩位關鍵人物,因為機構整合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政法部分職能的轉隸。

此前的制度設計中,反腐敗機構涵蓋黨務(紀委)、行政(監察、腐敗預防、審計)以及司法(檢察機關的、反瀆和職務犯罪預防)等機關。對於監察委員會職能的新設計,王岐山此次明確了三個關鍵點:

一是成立監察委員會,作為監督執法機關與紀委合署辦公;

二是整合行政監察、預防腐敗和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以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工作力量;

三是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就試點工作作出有關決定後,試點地區先完成檢察機關反貪等部門的轉隸。誰在改革的盤子里,一目了然。

據財新網報道,改革試點啟動後,山西省委組織部要求各級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反瀆職侵權、職務犯罪預防等三個部門在改革期間人事凍結,幹部調入調出和提拔全部停止;相關單位將上述三部門機構設置、領導職數、人員配備等統計匯總後報省檢察院。

省委專職副書記兼任政法委書記的情形,近年來已經逐漸減少。從檢察機關職能調整角度來說,打虎女將黃曉薇此次兼任,對於推動改革試點、加快整合步伐定將起到關鍵的協調作用。

有小夥伴會問,這次改革,怎麼很少見到法院院長出面。這個問題,《老炮兒》已經回答了:紀法分開。

轉變職能、整合力量,絕不是簡單地增加機構、增加編製、增加人員。關鍵的關鍵在於:凡是有利於黨的領導的就必須堅持和加強。也就是說,要通過改革,讓監察委員會這個反腐敗機構硬起來。

紀委硬不硬?正國級老虎都拿下了,能不硬么。國監委能不能硬?那就得看改革的制度設計了。

在當下的行政體系中,監察部門是政府組成部門,與其他部門平級。根據此次的改革方案,監察委員會由省(市)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產生”這個詞頗有意味。因為,在設置法、檢兩院的過程也用到了這個詞。《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此外,監察委員會將作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與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表述類似,監察委員會相對於現在的政府監察部門,站位是更高的。

熟悉我國法律的小夥伴一定知道,法、檢是要在人代會上報告工作的,法、檢部門的中高級領導人員也都由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任免,其獨立性可見一斑。

值得關注的是,監察委員會產生後,黨的領導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強了,可以預見,未來試點地區的監察委將有望通過監督執法等來遏制權力濫用,通過與紀委合署辦公來推動黨紀與國法的緊密銜接;監察委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與執法、司法機關有機銜接、相互制衡,實現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實現對公權力監督“全覆蓋”。

簡而言之,紀委監督全體黨員,監察委員會監督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委員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黨的領導,這就是一個填補監督盲點的動態平衡過程。

“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王書記的一句話道出推動改革的艱難之處。《我不是潘金蓮》設置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局:多年後,因女主角李雪蓮告狀而丟官的縣長偶遇李雪蓮。李告訴他當年告狀的真實原因,縣長怔住了,一句話都沒有說。事實上,當年李雪蓮攔住他的車時,他一聽是來告狀的就欺騙李說自己不是縣長,並迅速鑽進政府大院躲起來。試想,當年如果縣長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認真聽聽李的傾訴,或許自己就不會丟官,李也不會“鬧了十年”。

監督,是外力;行使公權力的態度,是自覺。馮小剛的電影總能引起共鳴,道理很簡單:走了群眾路線。

來源:長安街知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from 澳洲新聞網 » 情系中華 http://ift.tt/2gzObRl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