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星期四

中國地方基建欠了六十多萬億,真是頂不住了

60多萬億的巨坑,就是這麼一輪輪挖出來的。坑大如斯,是真頂不住了。

2022年12月30日,貴州市最大城投發債主體——遵義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了關於推進貸款重組事項的公告稱:本次銀行貸款重組涉及債務規模155.94億元,以債權保全為前提,經各方友好平等協商,近期完成簽署相關補充協議。根據重組協議,重組后銀行貸款期限調整為20年,利率調整為3%/年至4.5%/年,前10年僅付息不還本,后10年分期還本。

此處應有台詞:「好吧,我不裝了,我攤牌了。我要優雅地做個老賴」。

01 理直氣壯虧錢,放心大胆借錢

城投是各地的直屬公司,名義上的主營業務是地方。修橋鋪路、市政綠化、各類景觀設施等等。

說是公司,卻是所謂「公益性為主,經營性為輔」。既然是「公益性」的,虧錢虧得理直氣壯。事實上,除了少數超一線、一線的城投外,幾乎所有城投都在理直氣壯地虧錢。

生而虧錢的公司,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縫合怪」,就是為了地方盤子服務的,給地方財政套個馬甲融資才是真正的主營業務。套這個馬甲,圖的就是個方便。因為是公司,所以城投債都是商業性的,不受財政紀律的約束,也不計入政府負債。

一言以蔽之,城投就是以基建項目的名義,把錢從銀行借出來,然後虧出去。各地大量的無效基建,諸如門可羅雀的大型景觀、空空如也的道橋、種完了砍、砍完了種的城市綠化,大都出自城投之手。

遵義道橋集團學府新苑項目(圖/「遵義道橋」公眾號)

既然城投是地府的融資平台,自帶地方財政的信用背書。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財政是不能明著給擔保的,名義上還是要給抵押物的。很多「窮得只剩地」了,土地就是最好的抵押物。國有土地倒騰給國有公司,沒難度。

地到手了,修路造公園把土地的評估價拉上去,能拉個房地產公司做「托」就更好了。反正銀行的賬面上就過得去了,借得到錢,就OK了。土地財政就這麼閉環了。

銀行又不傻,知道這樣「做」出來的地價多半是紙上談兵、水月鏡花,但是這也無所謂了。錢又不是自己兜里掏出來的,和地方政府較什麼真呢?只要合規性沒問題,銀行樂得睜一眼、閉一眼。

所以明知城投債是肉包子打狗的必虧,銀行也得借。這就是所謂的「城投信仰」,其實是政府信用的剛性信仰。非但得借,而且得一直借。舉新還舊是城投維持現金流的唯一方式,利滾利幾圈,債務規模就達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天量。

2021年城投平台的有息債務餘額高達56萬億元。剛過去的2022年,城投債的總規模可能已經達到了65萬億元,中國人人均欠5萬。

城投的巨坑存在很多年了,靠兩層遮羞布擋著。一是房地產繁榮穩住地價,地生錢、錢生地的遊戲就能繼續玩;二是財政擴張,局部爆個小雷,不管哪級財政出來買個單就過去。

如今房地產灰頭土臉,政府財政吃緊,城投只能裸奔。手頭只有兩種資產,賣不出去的土地,和一堆虧錢的基礎設施。兩手一攤,問銀行要不要?銀行要是橫下心來收了,也避免不了壞賬,只好認栽。

這次遵義的「友好協商」大概就是這個樣子,而「友好協商」的結果就是二十年債務展期。

02 還錢 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

二十年展期,這債就能還上嗎?單看這155.94億,還能硬著頭皮說「能還」。但是,這二十年要還的何止155.94億。

根據《遵義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公司債券中期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遵義道橋總債務餘額為457.54億元,佔總負債的53.32%。

二十年展期,也就別考慮什麼短期債務、長期債務了,再長期也長不過二十年。近千億規模的總負債壓身,怎麼還?遵義道橋自己還,那肯定不用想了。但凡能有一點點還錢的希望,就到不了「友好協商」這一步。

本級財政兜底更指望不上,遵義市的財政規模一年不到300億,就算有盈餘,又能有多少呢?就算有盈餘,這不是還有別的城投公司嗎?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唯一可以指望的是房地產復甦,土地資產能盤活……這需要奇迹。所以,二十年展期的城投債,大概率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平。

二十年,銀行、城投、地方政府得換多少茬管事的。換著換著,就剩下一筆糊塗賬。國有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家都有等於大家都沒有,一切責任均屬玄學。銀行再狠,能把城投公司老總列入失信人名單嗎?該坐高鐵的坐高鐵,該坐飛機的坐飛機,按級別來,誰也攔不住。

這個「友好協商」出來的「二十年展期」,和還錢無關,就是把壞賬藏起來、再變成糊塗賬的玄學操作。

單一個遵義道橋搞點玄學沒關係,遵義市沒啥大礙。遵義有大茅台坐鎮,支柱產業紮實,日子總能過下去。但是,全國60多萬億的城投債,咋弄?

要是60多萬億的城投債都如法炮製,貨幣流動性堪憂。貨幣是經濟系統的血液,都變成了二十年不化的陳年血栓,還談什麼經濟活力呢?

當年坑不那麼大的時候,還可以粉飾過去,各找各媽的新一輪循環開啟。銀行金融機構找央媽,城投找本級財政,本級財政找上級財政。親娘慈母合力送溫暖,就是貨幣放水再上一輪基建、再漲一波房價的「基建拉動」。所謂經濟三駕馬車裡的「投資拉動」,就是挖坑填坑的揮汗如雨。

60多萬億的城投債巨坑,就是這麼一輪輪挖出來的。坑大如斯,是真頂不住了。

很多人都聽說過「房地產是個大夜壺」,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夜壺裡的陳年屎尿是怎麼來的。

千夫所指的許老闆們,哪裡配得上這麼高級的夜壺業務?輕輕劃上幾條杠杠,許家印就被逼到了要跳樓,明晃晃的24K皮帶也只是根皮帶,給各地方政府、各家城投的債務大肚腩做個裝飾。

03 市場失靈了么?

按慣例,「萬惡的資本+資本逐利+市場失靈」是一切國內經濟問題的通用解釋。可是,這真有解釋力嗎?

城投是資本,卻是不以逐利的「公益性為主,經營性為輔」。正常的市場機制下,不以盈利為目的資本,都有耍流氓的重大嫌疑。哪家正經銀行會把錢借給虧錢虧得理直氣壯的「公司」?所以,城投和銀行的勾當,打根子上就繞過了市場規則,談何失靈?

但凡有一點點正常的市場規則,就不會有這60多萬的城投債巨坑。地方政府講市場規則,就不會投那堆無效基建;城投講市場規則,就不會借一堆還不了的債;銀行要是講市場規則,一開始就會說「NO」。

最終「友好協商」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市場規則的約束。須知,這是二十年債務展期,是單純的債務凍結。也就是說,背著巨債的城投隨時可以「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君臨債市,繼續舉新借舊的滾雪球遊戲。

「友好協商」出二十年展期,民企行嗎?列位房奴行嗎?正常的市場主體都不行,但城投行。因為自城投誕生之日起,它就是反市場的產物,有不講市場規律、不講市場規則的權力。

不講市場規律、不講市場規則,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從這60多萬億白花花的銀子流進城投的錢包開始,代價就在付。如果這些錢流進了我們的民營製造業企業,能夠創造多少財富和有效工作崗位?如果這些錢流進了民營科技企業,中國的科技水平能起飛。

城投一招手,這些都沒了,只有一堆無效基建堆出來的無效資產,以及堵塞在金融系統中的60多萬億血栓。

這場反市場的金融遊戲,付出了雙倍代價。借出去的時候付一次,還不出來的時候再付一次。唯一的贏家就是優雅地做了老賴的城投,這就叫雙贏——城投這樣的特權資本贏兩次。

講真,以目前共度時艱的特殊情況下,能不能讓正常市場主體享受下被精心呵護的「特權」?給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民營企業一點陽光,給債務焦慮、失業焦慮的房奴們一點雨露,不奢望二十年展期,能緩個三五年也是好的。

這些倒霉蛋值得拯救,給他們點「特權」,將來還你個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至於城投,填坑時得把這些沉痾宿疾一起埋了,再也不能讓他們為禍人間。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冰川思享號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7tW2RZo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