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民生觀察
一篇題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文章因為公然為滿清閉關鎖國政策正名,近日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引發專家學者與網民的爭鳴和激烈批評,也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擔心這是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繼續開歷史倒車的政治信號。
這篇文章署名“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6月25日在中國歷史類核心期刊《歷史研究》上刊發,但並不為人所知,直到8月24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微信公眾號發上網后,這篇原本冷門的歷史學術論文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迅速突破十萬+的瀏覽量,被轉發一萬多次。
中國歷史研究院是以中共社會科學院所屬相關研究所為基礎組建的所謂國家頂級研究機構,號稱是“世界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研究機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於2019年1月3日在北京成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發來賀信。現任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是身兼中共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長級)的高翔。高翔為中共黨魁習近平的親信,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中央網信辦副主任。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長達1萬5000多字,從政策和實踐兩個層面剖析當時中國是否實行過嚴格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政策,論證“閉關鎖國”是應對西方正確的對外政策。其中引起最大爭議的論點是:明清時期並非“閉關鎖國”,而是防止西方殖民入侵的“自主限關”,並沒有阻礙中外貿易和交流,還說,“明代中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文章自然讓人聯想到清零政策下中國和國際社會脫鉤的現狀。文章說,自主限關不但“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外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互鑒,還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西方殖民主義者血腥東擴的步伐”。文章認為,“限關”是自主行為,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防禦性自我保護策略,有其歷史合理性。
這篇國家頂級研究機構的宣揚“‘閉關鎖國’有利論”,為“閉關鎖國”翻案的文章,引發從學者到普通網民的激烈情緒反應,幾乎是一面倒的對此文進行批評,部分人將其視為再次的閉關鎖國“叫魂”,聯想到中共前不久提到的內循環,似乎開放的大門正在悄悄關閉;另外有人認為這篇文章不過是嘩眾取寵、貽笑大方,並沒有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能力。風波所及,就連中共喉舌胡錫進也在個人公號“胡錫進觀察微信公號”上發文指出,歷史研究不應局限於已有結論,而應倡導百家爭鳴,但強調有些敏感的討論宜首先在專業圈子內進行,以免在輿論場,帶出意想不到的引申和聯想。
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蔡慎坤的微博說,中國歷史研究院如同文革時的梁效寫作班子,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有針對性的,之前還發表過《義和團運動不應被污名化》,文章認為義和團反現代化是苛責古人,義和團的成績是主要的,貢獻大於問題。所謂歷史研究總是為當代政治服務,對歷史評價的變化反映了現實政治的需要,這才是人們最擔心的事情。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士林的微博說,中國歷史研究院是不是高級黑的大本營?發表了那麼多荒謬絕倫的言論,系統地全面地為文革極左那一套做法(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閉關鎖國”)粉飾張目,是不是刻意抹黑中央,並顛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國際關係學助理教授張晨晨說,中外學者早已對“閉關鎖國”的概念提出過挑戰,明清時期的閉關政策確實沒有阻斷中西的貿易往來。但她指出,文章主張的閉關政策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卻並不符合事實,因為現代的主權觀念在明清時期尚未形成,而清王朝自身就是一個殖民帝國。她暗示性地說,對閉關政策的這種重新解釋更主要是因應目前中國的自身環境,而不是以歷史為根據的闡釋。
網友@Petrichor發帖說:馬克思對清朝閉關鎖國的批判:“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自稱馬克思主義中國傳人的那位卻要像清朝一樣閉關鎖國,為了自己的權力,全然不顧百姓死活。
作者郁風在其微信公眾號“我就是郁風”發表文章《批駁歷史研究院“閉國鎖國有利論”》,文章說,歷史研究院為寫進歷史教科書多年的“閉關鎖國論”翻案,將其說成正面的“自主限關”。但到底是“閉關”還是“限關”,其目的究竟是維護國家安全,還是維護愛新覺羅一家的統治,“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
文章還對歷研院的研究方式提出了質疑,指出全文“基本沒有發現任何新穎、有說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歷史學家認為”’‘某學者指出’這樣的‘論據’”。文章認為“考慮到當下的局勢,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通過美化、讚揚、合理化‘閉關鎖國’政策,打造理論和歷史經緯支撐”,“清廷非但給不了人民安全、權利和尊嚴,反而帶來的是無窮的盤剝和壓榨。這樣的清廷,失敗是怎麼閉關鎖國都避免不了的。”
郁風的文章被大量轉發,在一天之內閱讀量就破了十萬。隨即中國歷史研究院在微信平台投訴郁風的文章“內容公然造假,惡意污衊我院發表的文章,並在標題中以‘批駁歷史研究院’作為噱頭,博人眼球,手段惡劣,對我院聲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屬於嚴重侵權行為。”郁風的文章隨後被官方屏蔽刪除。
作者古原在其微信公眾號“古九古十”發表文章《閉關鎖國,對於任何史觀都是錯誤的》文章說,中國的歷史書大多是是英雄史觀,是政治人物史觀,是士大夫階層史觀,原因很簡單,歷史書就是他們編的嘛。所以,三國志,我們能看到的是各種歷史政治人物表演的舞台,至於三國期間,多少生靈塗炭,那是不重要的。
文章說,如果站在慈禧統治集團的利益角度,他們多麼希望這個世界上就一個泱泱大國,所有的外部世界是不存在的,或是對他們構不成任何威脅的,這樣,他們的統治或許還可以再延續數百年。閉關,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鴕鳥式的選擇,因為不管是大明時期的南美白銀大量流入,還是大清時期的各種西方思想的侵入,對他們來說,都是危險的。最好是禁止雙方的貿易和人員來往,這樣,他們才能處於想象的安全之中。從這一統治集團的安全出發,閉關鎖國在短期或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他們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他們並不知道,閉關鎖國其實在加速他們的滅亡。也就是說,這對於他們的長遠利益來說,也是完全錯誤的選擇,他們是在信息閉塞的情況下,以錯誤的利益觀進行的決策。
作者胡文輝微信公眾號“歷史的擦邊球”發表已被屏蔽的文章《對“閉關鎖國”新探的幾點看法》,文章說,就發布的時機來說,此文有迎合當前對外政策之嫌,意在影射,可謂用心不良;但就具體的論述和看法來說,我覺得此文並無太大問題。史學與其所產生的影射作用,二者是不能划等號的。近代以前的“閉關鎖國”,與近代以來的“閉關鎖國”,性質完全不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文章認為,在帆船的時代,“閉關鎖國”不會直接影響到民生,不會直接影響“沉默的大多數”;但在飛機和集裝箱巨輪的時代,“閉關鎖國”必然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明清時期確不算完全的“閉關鎖國”,重新定義為“自主限關”未嘗不可。在中國史上,最徹夜的“閉關鎖國”出現在1950—70年代。我們觀察當前的對外政策,恰當的參照系應是1950—70年代,而非明清時期。
作者維舟在其微信公眾號“無聲無光”發表文章《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文章認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一文,連日來在坊間激起巨大爭議,雖然也有像胡文輝的看法認為,從史學上來說,此文的觀點是立得住的,至少有其可取之處,但絕大多數人的反應,看來是把這看作一個最新的信號,用我一位朋友的話說,“懂了,看來‘閉關鎖國’並不愚昧落後,明清時期早就開始‘內循環’的艱難探索了!”
文章說,這些人幾乎都預設了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歷史和現實仍然是一個連續體。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對當下產生著潛在的微妙影響。正因此,當人們看到“閉關鎖國有利論”時,第一反應想到的不是歷史事實如何,而是這發出了一個什麼樣的信號。說實話,歷史上的閉關鎖國究竟是怎麼回事,作為一個學術議題恐怕沒多少人關心,這次之所以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完全是因為它隱含的現實意味。
文章還說,當“歷史-現實連續體”尚未斷裂之際,像胡文輝這樣的討論,無論其本意如何,也可能被人看作是在為“閉關鎖國有利論”洗地。文章認為雖然圍繞這個問題本身的論述沒多少學術價值,但人們為什麼會這樣激辯,卻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人們身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就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NpiK7uX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