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特約記者 麥
圖為東海區域圖網路照片
中國和日本繼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出現爭議後,去年更對海底地形的命名展開爭逐。日本媒體根據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報告指出,中國國家海洋局去年提交的海底漢語命名申請大增兩倍多,並據此指中國政府此舉目的是要做成既定事實,加深人們對「(中國)實效支配」的印象。不過,日本獲得委員會受理的申請其實比中國還要多七份。
日本《讀賣新聞》根據國際航道測量組織屬下的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的2016年年報指出,中國2016年就海底地形命名呈交50份漢語命名申請,比2015年的申請大幅增加兩倍多,其餘近七成申請被拒,理由是「很可能演變為與沿岸國家的糾紛,令人嚴重擔憂」。
報道稱,中國提出的50份海底命名申請中,有21件位於中國在南海提出主權主張的「九段線」內側,並於去年8月提出,被指與7月海牙仲裁庭裁決的餘波有關。不過,報道沒有指出,委員會受理的中國申請,涉及的海底地形具體坐落何處。
中國過去亦曾就接近日本專屬經濟區的海底地形命名,部分獲得通過,鄰近日本沖繩縣宮古島的「日潭海丘」、「月潭海脊」和「日昇平頂山」便是一例。
報道引述日本研究者指出,中國進行的海底調查和申請命名的地點,均非常接近日本專屬經濟區和申請延長大陸架海域的位置,讓人感覺是刻意行為。一旦有關申請獲得通過,中國日後可能把它用作否定日本大陸架主張的「補充材料」;此外,中國以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積極推進海底命名的目的在於在東海和南海造成既定事實,加深人們對「(中國)實效支配」的印象。
不過,委員會受理日本的申請其實比中國多7份,達23份,占海底地名分委會受理的81份申請的28%。報道更引述日本政府表示,今後還將繼續提交命名申請。
專家預期,中日兩國在東海等海上權益方面的對立將不斷加深,圍繞海底的爭奪也將激化。
國際的海洋權益爭奪戰始於1970年代,各國藉命名、立法及軍事管控等手段實施所謂的「有效管轄」,被稱為「藍色圈地運動」。至於海底調查和命名原則上是自由的,而且相關權利屬於發現者,並須用於學術工作,故此理論上,海底地形的命名與國家無關,但實際上,新發現的海底地形命名可以提高命名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塑造國家形象和宣傳文化。中國近年提出要建立海洋強國,並於2011年首次提出海底命名申請。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from 澳洲新聞網 » 情系中華 http://ift.tt/2hNEXhc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