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講究陰陽平衡,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這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生存之道」。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如今的生活環境和過去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人們奉為圭臬的生存準則已經被遺忘,甚至否定。
不過在偏遠的山村中,這些規則依然適用。有這樣一句古語叫作「日不曬根,口不吞陽」。這句話在中國農村廣為流傳,但是城市當中的人們卻很少聽說,這句話究竟有怎樣的含義呢?
首先來解釋這句話的前半句,其他三個字都非常好理解,重要的是第四個個「根」字。這並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的樹根,指的是建築的牆根。
眾所周知,在古代人們住的大多是平房,並且都有自己家的小院子,這句話當中的牆根並不是外牆的牆根,而是房屋裏面的牆根。為實現這種效果,古人在建造房屋時,除了會考慮房屋的朝向以外,還會修建屋檐來遮蔽陽光。
這是古人追求陰陽平衡的一種做法,他們認為即使是房屋建築也是有屬於自己的氣運的。這個氣運由陰陽調和而成,陰陽講究平衡,不能被破壞,一旦被破壞就有可能影響居住在此地的人們,如果外面的陽光能夠直接照射到房屋裡牆根,就說明陽氣過於充足,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容易煩躁。
拋開這些有關玄學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在古代沒有鋼筋水泥,造房子時只能靠著木材瓦片。在日復一日的陽光照射下,這些材質本身會發生變形。
一旦遇到雷雨天氣就很有可能坍塌。除此以外,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空調的,冬季還可以靠著燒火升溫,但是在夏季就很難降溫了,過於強烈的日光照射會使本就炎熱的房屋中溫度更高,這自然會影響人們的心情。
「口不吞陽」也是一句有關建築的俗語,「陽」自然指的就是太陽,「口」並不是人們的嘴巴,而是指的是門口。組合起來這句話是說門口的位置不能設計得太高,讓陽光直接從門口的位置照射進來。
在古代,大門一般都是由木頭做成的,只要關上門太陽是根本曬不進來的,只有在開門的時候才會有一些陽光透過門口,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其實這和古代很多地區的一些風俗有關,尤其是南方地區有在前廳設立祠堂的習慣,祠堂中供奉的都是祖宗先輩。一般在舉行祭祀以及喪事、喜事時,會來這裏進行祭祀。
在古人看來,這些先輩已經離去,不適合被陽光照射,長期被陽光照射的話,會使先輩們泉下不安,這是對祖先的不尊敬。
受儒家的影響,中國古代崇尚孝文化。無論是對讀書人來說,還是對普通的勞苦大眾來說,不孝的人往往會受人唾棄。而對於先人的尊重則是孝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他們看來,離世的先人可以保佑後代子孫建功立業,而對先人不尊敬,則會導致後世子孫生活不順利。
總的來說,「日不曬根」與「口不吞陽」這兩句話是中國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總結下來的房屋建築風水觀念。從這一觀點當中,我們可以見證中國古代人對於房屋建築和風水學的研究和總結,也可以窺探到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
有不少專家曾發出感慨,認為中國古代的很多優秀文化已經被人遺忘了。但其實並不用過於可惜,對傳統文化【相關閱讀: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大多都居住在高樓里,在選擇房屋時,大多也會選擇坐北朝南能夠接受陽光照射的房屋,對房屋的照射面積也大多偏向于越大越好,這是因為家家戶戶都安上了空調,不用過於擔心陽光直射所造成的溫度過高。客廳也成為了大家休閑聚會的地方,不再祭拜牌位,所以也不用擔心衝撞先人。
其實,歸其根本無論是中國古代的風水建築學還是現代社會的建築學都是為了更加人性化,方便人們的生活。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學需要披上風水的外衣,這也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百姓受教育水平不高,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加易於接受,也能夠讓這種理念更加廣泛地流傳在民間。
對於這些文化,我們不需要全盤接受,完全按照這一理念來生活,不過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去主動了解這些俗語背後所蘊含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就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小綠說故事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ir4Atw2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