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港股那點事
作者: 三個火槍手
萬科近兩日在深圳舉辦秋季例會,會場屏幕與側牆上「活下去」的字樣引人注目,房地產企業巨頭萬科的例會標語讓同行看了會瑟瑟發抖。今年,萬科董事長郁亮近期的活下來的大目標讓業內再一次擔憂起來。
前幾天網上就流傳出一份郁亮講話文件,其中萬科戰略檢討部分,郁亮拋出一個結論:「儘管萬科在2012年就判斷行業進入白銀時代、進入了轉折點,但這只是一種預測,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真正的轉折。而今天,我們可以說轉折實實在在到來了。」
當時,12年萬科拋出白銀時代引起一番熱議,三年後,開發商等來了意料之外的鑽石時代,棚改運動浩浩蕩蕩,像以前的大躍進席捲整個中國,此時地產從業者茶餘飯後討論的是,碧桂園什麼時候過萬億、又有哪家地產公司提出劍指千億目標……到今年8月,提出鑽石時代論的孫宏斌說,融創現在是安全第一。這次,貌離的兩個大佬似乎神合了。
1
萬科成立於1984年,到2003年已經發展了近20年,雖然是行業的領跑者之一,但年銷售額還沒突破百億,當年,迫於發展需要萬科拿了兩塊地王,同業中還殺出一個順馳直接喊話要超越萬科,內外壓力下,萬科管理層開始思考,萬科的未來在哪裡?房地產行業前景多大?
於是,在2003年萬科聘請了錫恩管理顧問公司的姜汝祥對「房地產業天花板」問題做專題研究。2004年,姜博士做了《美國房地產行業的演化與PulteHomes公司的戰略選擇》的專題演講。2002年美國住宅市場規模是中國的20倍,從美國的經驗看,房地產有足以支撐起世界級優秀公司的市場空間,中國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緊隨其後,萬科財務總監王文金髮言說,如果每年按照3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14年時,萬科的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
2003年,國務院才下發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首次明確房地產的國民經濟支柱地位。這一年,萬科的年銷售僅為63.8億。所以,王石一聽到十年後萬科銷售能達到千億,憤怒地說:「年輕人,你們不要這麼心浮氣躁,這是在搞大躍進。」
王文金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按照美國和日本的經驗,前5位的房地產商佔市場份額的總和為16%~20%,也就是說每家平均至少3%左右。2003年,萬科的市場佔有率是0.99%,按不高於30%的複合增長率來算,10年之後萬科的市場份額可以達到3%,營業額則至少是1000億。
王石被說服了,2004年9月20日,在萬科20周年的北京酒會上,萬科正式發布了《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這是萬科發展歷史上第一份正式的戰略規劃。
靠著這份戰略藍圖,萬科成為世界房地產開發王者。
2010年,萬科就成為行業首家突破千億銷售的房企,全年銷售金額是1081.6億。2012年,當時我國城鎮戶均套數約為1套,是開發商未來發展面臨哈姆雷特式難題的臨界點,萬科再次測算了行業總量,接著郁亮拋出了白銀論,他指出「住宅市場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不出10年,我們會看到行業的天花板。」「人人皆可賺錢且越膽大越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2018年9月,郁亮為「白銀時代」下了結論:我們可以說轉折實實在在到來了。
郁亮指出,「現在房地產業的限制甚至超出了2012年萬科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期,對於今天出現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是行業出了問題,最多認為是經濟出了問題。只是行業或者經濟出現了問題?今天我們面臨的轉折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國際、軍事等方方面面。」
萬科再次檢討整個集團戰略,並落實到戰術層面,萬科釋放出來的信號值得細細體會。
2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政治正確。
從滴滴、自如、遊戲業整頓,新時代的政治正確在不斷影響著各個行業,這種變化引人深思。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是最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但是現在已經過了住房短缺的時代,根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戶均套數達到1.1套。房地產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越來越大,房地產成了割裂社會階層的那把刀,房住不炒就是房地產業最大政治正確。
回顧這次調控的過程,調控深度和廣度都不斷加深。
從2016年國慶密集調控開始,調控時間已經接近兩年,而調控手段推陳出新,不斷加碼,從之前調控常用的限購、限貸等傳統手段,加碼至限售、限價。在去槓桿的金融背景下,房企的融資渠道也不斷收緊,行政調控的各式各樣,全方位無死角壓住房價。
由於這次是分城調控,調控城市的面不斷延伸,使得調控周期拉長。
此外,貨幣化棚改正在退潮。棚改催生了這兩年紅紅火火的房地產熱潮,為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立下汗馬功勞。房地產庫存去了,銀行資產負債表改善了,可居民的槓桿增加了。棚改完成了任務必然就會退出,屆時喪失的不止是棚改居民購買力,商品房更多的是邊際定價,歷來有買漲不買跌的特性,可以預見預期將會轉變,更多的居民會轉向觀望。
當市場以為現在已經是行業的至暗時刻,只要經濟乏力,地方財政緊張,熬下去就會是曙光,房地產這把尿壺會再見陽光,二級投資者也形成了這樣的路徑依賴,政策對賭成了地產板塊短期走勢的決定因素,但這次地產黑夜很漫長。
多年爭論不休的預售制存廢之爭再此走進群眾的視線。預售的負面效應開始不斷遭到垢病,比如商品房預售制度存在導致工程爛尾、違法違規銷售、交易不公平、房屋面積管理職能難以釐清、不平衡發展和低效率競爭等。在房住不炒的方針下,逐步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全面實施現售,上升到實質性的研究及考慮的層面。
預售制就是高周轉之魂,尤其是各種融資渠道不斷收緊的背景下。如果形成了預售制逐步取消,或者預售條件加碼預期,那麼影響不止是周轉效率下降,已經ROE下滑,而是現金流壓力增加,只能是犧牲利潤加快現金迴流,活命要緊,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近日,各地降價的消息頻傳。廈門、杭州、上海的量價齊降,合肥院子「打折甩賣」從均價2萬/平方米降至1.5萬/平方米,最低1.3萬/平方米,以此計算,折價幅度25%至35%…
土地市場也開始降溫,流拍土地顯著增加。根據中指院數據,2018 年1-7 月流拍地塊總規劃建築面積1663 萬平方米,約是2017 年全年流拍地塊總規劃建築面積的1.2 倍。2016年土地流拍僅80 宗,為近年來最低水平,今年1-7 月共流拍137 宗,占推出地塊的比例升至4.7%。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三個人,坐電梯,從一樓到十樓。一個人在原地跑步,一個人在做俯卧撐,一個在用頭撞牆。他們都到了十樓,有人問你們是如何到十樓的?一個人說,我是跑上來的。一個說,我是做俯卧撐上來的。一個說,我是用頭撞牆上來的。
時代就是那部電梯,乘上改革開放和房地產改革的春風,才有了房地產百舸爭流,群英綻放的一面。但時代變了,行業轉折到來了。或許,在種種信號下,應該要思考,如果房地產這把尿壺真的要慢慢退出歷史舞台,或者調控還持續很長時間,怎麼看房地產股?
3
在大風大浪地產行業中,李嘉誠總能穩坐釣魚台,是國內開發商學習的典範,但國內開發商總是差了一點火候。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李首富總能做到優雅轉身,王首富就沒學到。在做大地產基業後,李首富把多元化和全球化這兩板斧發揮到淋漓盡致,在全球多個國家布局港口、零售、電訊、能源等業務,既能獲取穩定現金流,還能降低了地緣政治或單一地區經濟衰退等風險。而國內開發商幾次出海和多元化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恆大兵敗糧油、融創折戟樂視……
這次,房企再掀起一輪去地產化運動。龍湖、合景泰富、時代地產等紛紛更名去掉地產,在這一幕幕去「地產」的戲碼背後,生動地展現地產商的焦慮。不過相比之前「百花齊放式」的多元化,這一次房企主要以「地產+」模式,而且開發商傾向布局高科技領域,比如碧桂園還投資機器人、恆大則進軍新能源汽車…
這些地產公司有的是真的轉,有的只是跟風去地產化,就像大躍進時不計成本跟風拿地。
而開發商賺慣了房地產的快錢,大概率沉不下心賺實業的慢錢。這一輪多元化福兮禍兮,還難言結果。
郁亮則強調說:「今天我們面臨的轉折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國際等方方面面。社會全方位進入轉折點時,所有行業無一倖免。萬科要收斂聚焦,保證自己活下去。」
一家企業的命運與人的命運一樣,只取決於幾個重要時點的抉擇,未來是剩者為王,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誰能更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成為未來房企發展的分水嶺。
資料:
黃秋麗《萬科邏輯:從100億到2000億的秘密》
郁亮《郁亮主席在南方區域9月月度例會上的講話》
from 情系中華 – 澳洲新聞網 https://ift.tt/2xOvfG5
via IFTT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